《徐霞客遊記》楚游日記



衡州城東面瀕湘,通四門,余北西南三面鼎峙,而北為蒸水所夾。其城甚狹,蓋南舒而北削雲。北城外,則青草橋跨蒸水上,(此橋又謂之韓橋,謂昌黎公過而始建者。然文獻無征,今人但有草橋之稱而已)。而石鼓山界其間焉。蓋城之南,回雁當其上,瀉城之北,石鼓砥其下流,而瀟、湘循其東面,自城南抵城北,於是一合蒸,始東轉西南來,再合耒焉。

蒸水者,由湘之西岸入,其發源於邵陽縣耶姜山,東北流經衡陽北界,會唐夫、衡西三洞諸水,又東流抵望日坳為黃沙灣,出青草橋而合於石鼓東。一名草江,(以青草橋故)。一名沙江,(以黃沙灣故)。謂之蒸者,以水氣加蒸也。舟由青草橋入,百里而達水福,又八十里而抵長樂。

耒水者,由湘之東岸入,其源發於郴州之耒山,西北流經永興、耒陽界。又有郴江發源於郴之黃岑山,白豹水發源於永興之白豹山,資興水發源於鈷鉧泉,俱與耒水會。又西抵湖東寺,至耒口而合於回雁塔之南。舟向郴州、宜章者,俱由此入,過嶺,下武水,入廣之湞江。

來雁塔者,衡州下流第二重水口山也。石鼓從州城東北特起垂江,為第一重;雁塔又峙於蒸水之東、耒水之北,為第二重。其來脈自岣嶁轉大海嶺,度青山坳,下望日坳,東南為桃花沖,(即綠竹、華嚴諸庵所附麗高下者)。又南瀕江,即為雁塔,與石鼓夾峙蒸江之左右焉。

衡州之脈,南自回雁峰而北盡於石鼓,蓋邵陽、常寧之間迤邐而來,東南界於湘,西北界於蒸,南嶽岣嶁諸峰,乃其下流迴環之脈,非同條共貫者。徐靈期謂南嶽周回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遂以回雁為七十二峰之一,是蓋未經孟公坳,不知衡山之起於雙髻也。若嶽麓諸峰磅礴處,其支委固遠矣。

初二日 早起,欲入城,並游城南花葯山。雨勢不止,遂返天母庵。庵在修竹中,有喬松一株當戶,其外層岡迴繞,竹樹森郁,俱在窗檻之下,前池浸綠,仰色垂痕,後坂幃紅,桃花吐艷。(原名桃花沖)。風雨中春光忽逗,而泥屐未周,不能無開雲之望。下午,滂沱彌甚,乃擁爐瀹(yuè煮)茗,兀坐竟日。

初三日 寒甚,而地濘天陰,顧仆病作,仍擁爐庵中,作《上封寺募文》。中夜風聲復作,達旦仍(未)止雨。

初四日 雨,擁爐庵中,作完初上人《白石山精舍引》。

初五日 峭寒,釀雨。令顧仆往河街(城東瀕湘之街,市肆所集)。覓永州船,余擁爐書《上封疏》、《精舍引》,作《書懷詩》呈瑞光。

初六日 雨止,濘甚。入城拜鄉人金祥甫,因出河街。抵暮返,雨復霏霏。(金乃江城金斗垣子,隨桂府分封至此。其弟以荊溪壺開肆東華門府牆下)。

初七日 上午開霽。靜聞同顧仆復往河街更定永州舡。余先循庵東入桂花園。(乃桂府新構〔慶桂堂地〕,為賞桂之所)。〔前列丹桂三株,皆聳乾參天,接蔭蔽日。其北寶珠茶五株,雖不及桂之高大,亦郁森殊匹。〕又東為桃花源。〔西自華嚴、天母二庵來,南北俱高崗夾峙,中層疊為池,池兩旁依岡分塢,皆梵宮紺宇(佛寺之別稱),諸藩閹(宦官)亭榭,錯出其間。〕桃花源之上即桃花沖,乃嶺坳也。其南之最高處新結兩亭,一曰停雲,又曰望江,一曰望湖,在無憂庵後修竹間。時登眺已久,乃還飯綠竹庵。復與完初再上停雲,從其北逾桃花沖坳,其東岡夾成池,越池而上,即來雁塔矣。塔前為雙練堂,西對石鼓,返眺蒸、湘交會,亦甚勝也。塔之南,下臨湘江,有巨樓可憑眺,惜已傾圮。樓之東即為耒江北入之口,時日光已晶朗,岳雲江樹,盡獻真形。乃趣催促完初覓守塔僧,開扃開門而登塔,歷五層。四眺諸峰,北惟衡岳最高,其次則西之雨母山,又次則西北之大海嶺,其餘皆岡隴高下,無甚崢嶸,而東南二方,固豁然無際矣。〔湘水自回雁北注城東,至石鼓合蒸,遂東轉,經塔下。東合耒水北去,三水曲折,不及長江一望無盡,而紆迴殊足戀也。〕眺望久之,恐靜聞覓舟已還,遂歸詢之,則舟之行尚在二日後也。是日頗見日影山光,入更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