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七十六 起上章涒灘正月,盡玄黓掩茂六月,凡二年有奇



丙戌,蒙古主建元中統。蒙古有年號自此始。

乙未,熒惑入南斗。

蒙古立十路宣撫司:以賽音諤德齊、李德輝為燕京路宣撫使,徐世隆副之;宋子貞為益都、濟南等路宣撫使,王磐副之;河南路經略使史天澤為河南宣撫使;楊果為北京等路宣撫使,趙昺副之;張德輝為平陽、太原路宣撫使,謝瑄副之;鄂囉哈雅、劉肅並為真定路宣撫使;姚樞為東平路宣撫使,張肅副之;中書左丞張文謙為大名、彰德等路宣撫使,游顯副之;鈕祜祿納哈為西京路宣撫使,崔巨濟副之;廉希憲為京兆等路宣撫使。

張文謙在中書省,以安國便民為務。王文統見信於蒙古主,素忌文謙,議論不相下,故文謙求外出。將之大名,語文統曰:“民困日久,況當大旱,不量減稅賦,何以慰來蘇之望?”文統曰:“上新即位,國家經費正仰稅賦,苟復減損,何以供給?”文謙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俟時和年豐,取之未晚也。”於是蠲常賦十之四,商酒稅十之一。

六月,庚子,竄丁大全於南康軍。

壬寅,立忠王禥為皇太子。帝家教甚嚴,太子雞初鳴,問安:再鳴,回宮;三鳴,往會議所參決庶事;退,入講堂講經史;將晡,復至榻前起居。問今日講何經,答之,是則賜坐賜茶,否則為之反覆剖析,又不通,則繼以怒,明日須復講,率以為常。

商挺言於蒙古主曰:“南師宜還扈乘輿,西師宜軍便地。”蒙古主從之,撤江上軍,以史天澤為江淮經略使,李璮為江淮大都督。璮侵淮安,主管制置使事李庭芝擊敗之。

壬子,蒙古以陝西、四川宣撫司巴崇節制諸軍。

是月,蒙古召真定劉郁、刑州郝子明、彰德鬍子遹、燕京馮渭、王光益、楊恕、李彥通、趙和之、東平韓文獻、張昉等乘傳赴開平。

秋,七月,壬申,貴妃閻氏薨。賜謚惠昭。

癸酉,蒙古以燕京路宣慰使瑪穆行中書省事,燕京路宣慰使趙璧平章政事,張啟元參知政事,王鶚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

戊子,蒙古使者郝經來告即位,且征前日請和之議。先是賈似道還朝,使其客廖瑩中輩撰《福華編》,稱救鄂功,通國皆不知所謂和也。經至宿州,遣其副使何源、劉人傑請入國日期,不報。經數遺書於三省、樞密院及兩淮制置使李庭芝,似道恐經至謀泄,遂以李璮為辭,命庭芝寓書於經,誣以款兵,拘經於真州忠勇軍營。經答書言:“弭兵息民,通好兩國,實出聖衷,眾所聞知。今啟釁自李璮,一旦律以違詔,將無所逃罪,此何預使人事也?”帝聞有北使,謂宰執曰:“北朝使來,事體當議。”似道言:“和出彼謀,豈容一切輕徇!倘以交鄰國之道來,當令入見。”經遂被留。

庚寅,以賈似道兼太子太師,朱熠、皮龍榮、沈炎併兼賓客。

以冷應徵知德慶府。前守政不立,縱豪吏漁獵,峒獠遂為變,逼城六十里而營。應徵未入境,馳檄諭之曰:“汝等不獲已至此,新太守且上,轉禍為福一機也。脅從影附,亦宜早計去就,否則不免矣!”獠欲自歸,不果,眾稍引去。應徵知其勢解,即厲士馬,出不意一鼓擒之。乃請諸監司,歸郡之避難留幕府者,誅豪吏之激禍者。應徵嘗曰:“治官事當如家事,惜官物當如己物。方今國計內虛,邊聲外警,吾等受上厚恩,安得清談自高以誤世!陶士行、卞望之,吾師也。”

是月,蒙古主自將討額埒布格。

八月,丁未,蒙古命都元帥耨埒所過毋擅垂掠官吏。

己酉,蒙古主立秦蜀行中書省,以京兆等路宣撫使廉希憲為中書右丞,行省事。

癸丑,蒙古李璮乞遣將益兵,渡淮攻宋;蒙古主以方遣使修好,不從。九月,乙亥,李璮復請攻宋,蒙古主諭止之。

壬午,蒙古初置拱衛儀仗。

蒙古琿塔哈知京兆有備,西渡河,趨甘州。會阿勒達爾自和林帥兵至,遂合軍而南。諸王哈坦率騎兵與巴崇,汪良臣兵合,分三道以拒之。既陳,大風吹沙,良臣令軍士下馬,以短兵突其左,繞出陳後,潰其右而出。巴崇直搗其前,哈坦勒精騎邀其歸路,大戰於甘州東,殺琿塔哈、陳勒達爾。關隴悉平。廉希憲乃遣使自劾停赦行刑,徵調諸軍,擅以良臣為帥,請罪。蒙古主曰:“委卿方面之寄,正欲從宜;若拘常制,豈不坐失事機!”詔賜希憲金虎符,進平章政事,行省秦蜀如故。以商挺參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