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三十六 起昭陽大淵獻正月,盡柔兆攝提格三月,凡三年有奇



是月,以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劉煜知河南府。煜世家河南,衣寇舊族。嘗權發遣開封府事,獨召見,太后問曰:“知卿名族,欲一見卿家譜,恐與吾同宗也。”煜曰:“不敢。”它日,數問之,煜無以對,因偽風眩,仆而出,乃免。

五月,庚寅,錄繫囚。

癸巳,幸御莊觀刈麥,聞民舍機杼聲,賜織婦茶帛。

遼主清暑永安山。以蕭從順為太子太師,吳叔達翰林學士,道士馮若谷加太子中允。命張儉移鎮大同。

六月,癸酉,環、原州屬羌叛,寇邊,環慶都監趙士隆等死之。遣使者安撫陝西。

秋,七月,戊子,詔諸路轉運使察舉知州、同判不任事者。

壬寅,以前戶部郎中夏竦起復知制誥。竦急於進取,喜任數術,世目為奸邪。嘗上疏乞與修《真宗實錄》,不報。既而丁母憂,潛至京師求起復,依中人張懷德為內助,而王欽若雅善竦,因左右之,故有是命。

遼主獵於平地松林。

八月,辛亥,知益州薛田言:“本州解發舉人,自張詠以來,例給館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責吏人償所給官物,恐非朝廷之意。”帝曰:“漢貢士皆郡國續食,今獨不能行之遠方邪?其令悉蠲之!”

戊午,夔州路提點刑獄盛京,言忠州鹽井歲增課,奉節、巫山縣營田戶逃絕,里胥代納戶稅,萬州戶納谷稅錢,皆為民害;詔悉除之。京,度之從兄也。

初,李諮等既條上茶法利害,論者猶爭言其不便。辛未,命翰林侍讀學士孫奭、知制誥夏竦等再加詳定。

九月,庚辰朔,始遣使賀遼後正旦。

遼主駐南京。

己亥,遼始遣使來賀宋太后正旦。

冬,十月,乙卯,太白犯南斗。

辛酉,以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晏殊為樞密副使。

庚午,以宰臣王欽若為譯經使。唐譯經使以宰相明釋學者兼領之;宋初翻譯經論,令朝官潤文,及丁謂相,始置使;而欽若乃因譯經僧法護等請為使,議者非之。

十一月,己卯朔,孫奭等言:“十三場茶積而未售者六百一十三萬餘斤,蓋許商人貼射,則善者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惡不時,故人莫肯售。又,園戶輸歲課不足者,使如商人入息,而園戶皆細民貧弱,力不能給,繁擾益甚。又,奸人倚貼射為名,強市盜販,侵奪官利。其弊如此,不可不革。請罷貼射法,官復給本錢市茶,而商人入錢以售之。”於是茶法復壞。

庚子,遼主幸內果園宴,京民聚觀。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

王欽若既兼譯經使,始赴傳法院,感疾亟歸;車駕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戊申,卒。皇太后臨奠出涕,贈太師,中書令,諡文穆,遣官護葬事,錄親事及所親信二十餘人。建隆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此比。

欽若狀貌短小,項有附疣,時人目為“癭相”。智數過人,每朝廷有所興造,委典遷就以中上意。性傾巧,敢為矯誕。太后以先朝所寵異,故復用之。及吳植事敗,太后滋不悅,同列稍侵之,欽若悒悒以歿。後有詔塑像茅山,列於仙官。

遼北院樞密使蕭哈綽有疾,遼主欲臨視之,哈綽謝曰:“臣無狀,猥蒙重任;今形容毀瘁,恐陛下見而動心。”遼主乃止。會北府宰相蕭朴問疾,哈綽握其手曰:“吾死,君必為樞密使,慎勿舉勝己者。”朴聞而鄙之。乙丑,卒。

十二月,戊辰,遼以蕭朴為北院樞密使,封蘭陵郡王。

先是朝班以宰相為首,親王次之,使相又次之,樞密使雖檢校三師兼侍中、尚書、中書令,猶班宰相下。鹹平初,曹彬以樞密副使兼侍中,位戶部侍郎、平章事李沆下,循舊制也。乾興中,王曾由次相為會靈觀使,曹利用由樞密使領景靈宮使,時以宮觀使為重,詔利用班曾之上,議者深以為非。至是曾進昭文館大學士、玉清昭應宮使,同集殿廬,將告謝,而利用猶欲班曾上,閤門不敢裁。曾抗聲目吏曰:“但奏宰相王曾等告謝。”班既定,利用鬱鬱不平,張士遜慰曉之。庚申,詔宰臣、樞密使序班如故事。而利用志矯,尚居次相張知白上。及聞召張旻於河陽為樞密使,利用疑代己,始悔懼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