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六十九 起玄黓困敦正月,盡昭陽赤奮若十二月,凡二年



辛亥,試明經諸科。

丙辰,司天監言四月朔,日當食九分。詔自丁巳避殿減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釋之。

己未,詔:“諸路學官,並委中書選京朝官、選人或舉人充。”又詔:“諸路擇舉人最多州軍,依五路法,各置教授一員。”

壬戌,御集英殿,賜奏名進士、明經諸科余中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同學究出身,總五百九十六人。賜及第進士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為期集費。中,常州人也。

丁卯,宰相上表請復膳,不許。

詔進士、諸科並試明法注官。

戊辰,置諸路提點刑獄司檢法官各一員,從呂惠卿請也。

庚午,封李乾德為交趾郡王。

夏,四月,甲戌朔,日當食,雲陰不見。宰臣進賀,以為聖德所感,乞御殿復膳;從之。

乙亥,以朝集院為律學,置教授四員。公試習律令生員義三道,習斷案生員一道,刑名五事至七事;私試義二道,案一道,刑名三事至五事。命官舉人皆得入學習律令。

戊寅,知桂州沈起乞自今本路有邊事,止申經略司專委處置及具以聞,從之。

自王安石用事,銳意開邊,知邕州蕭注,喜言兵,羨王韶等獲高位,乃上疏言:“交趾雖奉朝貢,實包禍心久矣,今不取,必為後憂。”會交人為占城所敗,或言其餘眾不滿萬,可計日以取,詔以注知桂州,經略之。注入朝,帝問攻取之策,注復以為難。時起為度支判官,言南交小丑,無不可取之理;乃以起代注。起迎合安石,遂一意事攻擊,交趾始貳。

乙酉,熙河經略司上河州得功將卒,王安石白帝:“士氣自此益振。”帝曰:“古人謂舉事則才自練,此言是也。”安石曰:“舉事則才者出,不才者困,此不才者所以不樂舉事也。”

壬辰,遼主如旺國崖。

甲午,定齊、徐等州保甲。

戊戌,裁定在京吏祿。

己亥,文彥博罷。

市易司既立,至果實亦官監賣,彥博以為損國體,斂民怨,致華岳山崩,為帝極言之,且曰:“衣冠之家罔利於市,搢紳清議尚所不容。豈有堂堂大國,皇皇求利,而天意有不示警者乎?”王安石曰:“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併爾,於官何利焉!”先是韓絳與安石協力排彥博,每議事,絳多面沮之,又置審官四院以奪其權。彥博內不平,堅求補外,帝遣中使召入,押赴樞密院者數矣。至是求去益力,遂以守司徒兼侍中、河東節度使、判陽河。

是月,始置疏浚黃河司。

先是有選人李公義者,獻鐵龍爪揚泥車法以浚河。其法,用鐵數斤為爪形,以繩繫舟尾而沉之水,篙工急棹,乘流相繼而下,一再過,水已深數尺。宦官黃懷信以為可用,而患其太輕。王安石請令懷信、公義同議增損,乃別置浚川杷。其法,以巨木長八尺,齒長二尺,列於木下如杷狀,以石壓之;兩旁系大繩,兩端碇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滑車絞之,去來撓盪泥沙,已又移船而浚。或謂水深則杷不能及底,雖數往來無益,淺則齒礙泥沙,曳之不動,卒乃反齒向上而曳之。人皆知不可用,惟安石善其法,使懷信先試之以浚二股,又謀鑿直河數里以觀其效,且言於帝曰:“開直河則水勢分,其不可開者,以近河每開數尺即見水,不容施功耳。今第見水師即以杷浚之,水當隨杷改趨。直河苟置數千杷,則諸河淺澱,皆非所患,歲可省開浚之費幾百千萬。”帝曰:“果爾,甚善。聞河北小軍壘當起夫五千,計合境之丁,僅及此數,一夫至用八緡。故歐陽修嘗謂開河如放火,與其勞人,不如勿開。”安石曰:“勞人以除害,所謂毒天下而民從之者。”帝乃許春首興工,而償懷信以度僧牒十五道,公義與堂除。以杷法下北京,令都大提舉大名府界金堤范子淵與通判、知縣共試驗之,皆言不可用。會子淵以事至京師,安石問其故,子淵意附會,遽曰:“法誠可善,第同官議不合耳。”安石大悅。至是乃置浚河司,將自衛州浚至海口,以子淵為都大提舉,公義為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