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二十七 起強圉協洽九月,盡著雍涒灘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遣使馳詣岳州采三脊茅三十束,備藉神縮酒之用。有老人董皓識之,授皓州助教,賜束帛。

戊午,詔東巡,取鄆州臨酅路赴泰山;禮畢,幸兗州,取中都路還京。

先是監察御史陰城張士遜為貢院監門官,時貢舉初用糊名之法,士遜白主司,有親戚在進士中,明日當引試,願出以避嫌,主司不聽,乃自言引去。帝是之,記名於御屏,遂詔:“自今舉人與試官有親嫌者,皆移試別頭。”是月,江南轉運使闕,中書進擬人,數見卻,帝乃自除士遜為之。士遜謁宰相王旦於政事堂,自言“驟領使職,願聞善教。”旦從容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遜起謝。士遜後徒廣西、河北,每思旦言,不敢妄有興建雲。

五月,庚申朔,遼主還上京。

壬戌,王欽若言泰山下醴泉出,錫山蒼龍見。

河北轉運使李士衡奏罷內帑所助錢八萬緡,於是又請輦本路金帛芻粟四十九萬赴京東以助祀事。帝曰:“士衡臨事有心力。”遂賜褒詔,因留士衡於澶州,管句東封事。

有司詳定儀注,請於泰山上置圜壇,徑五丈,高九尺。圜壇東南置燎壇,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山下封祀壇如圜丘制,社首壇如方丘制。又為瘞塪於壬地,及天地玉牒、玉冊、石〈石感〉、金玉匱、受命寶之制甚備。詔悉從之。

丙寅,命王旦、馮拯、趙安仁等分撰玉牒、玉冊文。

初,有司請依唐故事,皇帝告廟出京,至泰山、社首山,並用法駕。帝以前詔惟祀事豐潔,餘從簡約,於是改用小駕儀仗;尋改小駕名曰鸞駕。

辛未,趙安仁奏:“得太僕寺狀,金玉輅合先赴泰山,輅高二丈三尺,闊一丈三尺,所經州縣城門橋道有狹隘,請令修拆。”帝曰:“若此,則勞人矣。可於城外過,於墳墓處避之。”

三司假內藏庫銀十萬兩,從之。

遼主駐懷州。

甲申,放後宮一百二十人,厚資遣之。

六月,壬辰,詳定所上封禪儀注,帝覽之,曰:“此儀久廢,非典禮具備,豈為盡美?”即手札疑互凡十九事,令五使參議釐正而行之。

命都官員外郎孫奭至遼境上,告以將有事於泰山。

先是五月丙子,帝復言夢見向者神人,言來月上旬復當賜天書於泰山,密告王欽若。於是欽若奏:“是月甲午,木工董祚於醴泉亭北見黃素書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識,言於皇城使王居正,居正見其上有御名,馳告欽若,欽若等就取得之。遂建道場,明日,跪授中使捧詣闕。”奏至,帝亟召王旦等諭其事,欲自出奉迎,即命旦為導衛使,具儀仗,奉迎天書,安於含芳園之正殿。帝再拜受,授陳堯叟啟封,其文曰:“汝崇孝奉,育民廣福。錫爾嘉瑞,黎庶鹹知。祕守斯言,善解吾意。國祚廷永,壽歷遐歲。”讀訖,召百官示之。左右奏苑中有雲五色,讀天書次,黃雲如風駐殿上。

賜文武百官泰山醴泉。

庚戌,曲赦兗州繫囚流罪以下。

辛亥,群臣上尊號曰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

秋,七月,遼加太祖謚曰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太宗謚曰孝武皇帝,讓國皇帝更謚曰文獻皇帝,世宗加謚曰孝和莊憲皇帝,仍謚皇太弟魯呼曰欽順皇帝。

八月,己丑朔,上太祖尊謚曰啟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太宗曰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

命詳定儀注官晁迥以下習泰山圜台封祀儀於都亭驛。

乙已,令天下禁屠宰一月,自十月始。

己酉,王欽若來朝,獻芝草八千本。

九月,戊午朔,令有司勿奏大辟案。

己未,詔告太廟,以芝草、嘉禾、瑞木列於天書輦前,及陳於六室。

庚申,命兵部侍郎向敏中權東京留守。

皇城使劉承珪詣崇政殿上新制天書法物,言有鶴十四來翔,天書扶持使丁謂奏雙鶴度天書輦,飛舞良久。翼日,帝顧謂曰:“昨所睹鶴,但於輦上飛度,若雲飛舞良久,恐不為實,卿當易此奏也。”謂再拜曰:“陛下以至誠奏天,以不欺臨物,正此數字,所系尤深。望付中書載於《時政記》。”帝俯首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