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卷十

武紀解第六十八

幣帛之間,有巧言令色,事不成。車甲之間,有巧言令色,事不捷。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臨權而疑,必離其災。□□不捷,智不可□,□於不足,並於不幾,則始而施,幾而弗免,無功。

國有三守,卑辭重幣以服之,弱國之守也;伐服不祥,伐戰危,伐險難,故善反而者不伐三守。伐國有六時、五動、四順,間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約,此謂六時。扶之而不讓,振之而不動,是之而不服,暴之而不革,威之而不恐,未可伐也,此謂五動。立之害,毀之利,克之易,並之能,以時伐之,此謂四順。立之不害,毀之不利,唯克之易,並之不能,可伐也。立之害,毀之未利,克之難,並之不能,可動也。靜以待眾,力不與爭,權弗果據,德不肆國,若是,而可毀也。地荒而不振,得衰而氏與,無苦而危矣,求之以其道,□□無不得,為之以其事,而時無不成。有利備無患,事時至而不迎,大祿乃遷。延之不道,行事乃困,不作小□,動大殃。

謀有不足者三:仁廢,則文謀不足;勇廢,武謀不足;備廢,則事謀不足。國有本有乾,有權有倫。質有樞體,土地本也,人民乾也,敵國侔交權也。政教順,成倫質也。君臣和,□樞體也。土地未削,人民未散,國權未傾,倫質未移,雖有昏亂之君,國未亡也。國有幾失,居之不可阻,體之小也。不果鄰家,難復飾也。封疆侵凌,難復振也。服國從失,難復扶也。大國之無養,小國之畏事,不可以本權,失□家之交,不可以枉繩。失鄰家之交,不據直以約,不虧體以陰,不可虞而奪也,不可策而服也,不可親而侵也,不可摩而測也,不可求而循也。

施度於體,不慮費事;利於國,不計勞。失德喪服於鄰家,則不顧難矣。交體侵凌,則不顧權矣。封疆不時得其所,無為養民矣。契約不得其位,無畏患矣。百姓屈急,無藏蓄矣。擠社稷、失宗廟、離墳墓、困鬼神、殘宗族,無為愛死矣。卑辭而不聽,□財而無枝,計戰而□足,近告而無顧,告過而不悔,請服而不得,然後絕好於閉門,循險近,說外援以天命,無為是定亡矣。

凡有事君民,守社稷宗廟,而先衰亡者,皆失禮也。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時,弗可行;說而失禮,弗可長;得禮而無備,弗可成;舉物不備,而欲□大功於天下者,未之有也。勢不求周流,舉而不幾其成,亡。薄其事而求厚其功,亡。內無文,道外無武,跡往不復,來者有悔,而求合者,亡。不難不費,而致大功,古今未有。

據名而不辱,應行而不困,唯禮;得之而無逆,復之而無咎,唯敬;成事而不難,序功而不費,唯時;勞而有成,費而不亡,唯當;施而不拂,成而有權,久之而能□,唯義。不知所取之量,不知所施之度,不知動靜之時,不知吉凶之事,不知困達之謀,疑此五者,未可以動大事。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虛願不至,妄為不祥。太上敬而服,其次欲而得,其次奪而得,其次爭而克,其下動而上資其力。凡建國君民,內事文而和。外事武而義,其形慎而殺,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禮,動之以時,正之以度,師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道也。

銓法解第六十九

有三不遠,有三不近,有三不畜。敬謀、祗德、親同,三不遠也。聽讒自亂、聽諛自欺,近憝自惡,三不近也。有如忠言竭,親以為信;有如同好,以謀易寇;有如同惡,合計掬慮,慮泄事敗;是謂好害,三不畜也。

器服解第七十

明器因外,有三疲二用。器服:數犢四棓禁豐一天韋獨食器甒迤膏侯屑侯樂鉍參冠一竿,皆素。獨二丸弇焚菜膾五,昔纁里桃枝素獨蒲簞席,皆素。斧獨巾玄繢緌縞冠、素紕、玄冠、組武、纓象、□□、瑱絺、紳帶、象玦、朱極、韋素,獨簟、籥捍、次車、羔冒、□純、載枉線喪勤焚纓一給器,因名有三:幾玄菌纁里桃枝獨蒲蓆,皆素,布獨巾,玄象玄純。

周書序

昔在文王,商紂並立,困於虐政,將弘道以弼無道,作《度訓》。殷人作,教民不知極,將明道極,以移其俗,作《命訓》。紂作淫亂,民散無性習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訓》。上失其道,民散無紀,西伯修仁,明恥示教,作《文酌》。上失其道,民失其業,□□凶年,作《糴匡》。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獫狁,謀武以昭威懷,作《武稱》。武以禁暴,文以綏德,大聖允兼,作《允文》。武有七德,□王作《大武》、《大明武》、《小明武》三篇。穆王遭大荒,謀救患分災,作《大匡》。□□□□□□□□□□□□□□□□□□□□□□□□□□□□作《九開》。文王唯庶邦之多難,論典以匡謬,作《劉法》。文王卿士諗發教禁戒,作《文開》。維美公命於文王,修身觀天以謀商難,作《保開》。文王訓乎武王以繁害之戒,作《八繁》。文王在酆,命周公謀商難,作《酆保》。文啟謀乎後嗣,以修身敬戒,作《大開》、《小開》二篇。文王有疾,告武王以沒之多變,作《文儆》。文王告武王以序德之行,作《文傳》。文王既沒,武王嗣位,告周公禁五戎,作《柔武》。武王忌商,周公勤天下,作《大小開武》二篇。武王評周公,維道以為寶,作《寶典》。商謀啟平周,周人將興師以承之,作《酆謀》。武王將起師伐商,寤有商儆,作《寤儆》。周將伐商,順天革命,申喻武義,以訓乎民,作《武順》、《武穆》二篇。武王將行大事乎商郊,乃明德□眾,作《和寤》、《武寤》二篇。武王率六州之兵,車三百五十乘,以滅殷,作《克殷》。武王既克商,建三監以救其民,為之訓范,□□□□□□□□□作《大聚》。□□□□□□□□□□□武王既釋箕子囚,俾民辟寧之以王,作《箕子》。武王秉天下,論德施□,而□位以官,作《考德》。武王命商王之諸侯綏定厥邦,申義告之,作《商誓》。武王平商,維定保天室,規擬伊洛,作《度邑》。武王有疾,□□□□□□□□□□命周公輔小子,告以正要,作《五權》。武王既沒,成王元年,周公忌商之孽,訓敬命,作《成開》。周公既誅三監,乃誰武王之志,建都伊洛,作《作洛》。周公會群臣於閎門,以輔主之格言,作《皇門》。周公陳武王之言及,以贊己言,戒乎成王,作《大戒》。周公正三統之義,作《周月》,辯二十四氣之應,以明天時,作《時訓》。周公制十二月賦政之法,作《月令》。周公肇制文王之謚義,以垂於後,作《諡法》。周公將致政成王,朝諸侯於明堂,作《明堂》。成王近即政,因嘗麥以語眾臣,而求助,作《嘗麥》。周公為太師,告成王以五則,作《本典》。成王訪周公以民事,周公陳六征以觀察之,作《官人》。周石板嘲弄寧,八方會同,各以其職來獻,欲垂法厥後,作《王會》。周公雲歿,王制將衰,穆王因祭祖不豫,詢某守位,作《祭公》。穆王思保位惟難,恐貽世羞,欲自警悟,作《史記》。王化雖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蠻,攸尊王政,作《職方》。芮伯稽古,作《訓納》。王於善暨,執政小臣鹹省厥躬,作《芮良夫》。晉侯尚力,侵我王略,叔向聞儲幼而果賢,□復王位,作《太王晉》。王者德以飾躬,用為所佩,作《王佩》。夏多罪,湯將放之,征前事以戒後王也,作《殷祝》。民非後罔義,後非民罔與,為邦慎政在微,作《周祝》。武以靖亂,非直不克,作《武紀》。積習生常,不可不慎,作《銓法》。車服制度,明不苟逾,作《器服》。周道於是乎大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