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下冊恨水東逝)》第一百二十五回 黑番僧作祟遭天譴 曠師爺王府薦秀才


賈士芳說:“我的木劍毀了。那是——我的外師所授,它丟了毀了,也許我的命也不長了。”
“你還有外師?你的正師是何人?”
“我的本門師父是龍虎山的婁師垣。他曾經說過,我聰慧大甚,快手破掣,只準我守關參玄。後來,我在山下碰到一位老人,我們同去打水,見面多了也就熟了。他給我開了天眼,還教會了我許多法鬥神通。其實我的法外真功,連本門師父也趕不上了。婁師垣怕我給山門招禍,便讓我還俗了。我向他說:我只會做救人濟世之事,而絕不會為非作歹。所以,我自認還是個道士,也絕無上天降罪之理。”
“那個教你法術的異人叫什麼?在哪裡能夠找到他?”
賈士芳苦笑了一下說:“到哪裡也別想找到他,因為他就是八百年前的黃石公。”說著,他慢慢地跪了下來叩頭說:“那個死頭陀的屍體,就在神武門外的金水河裡。請萬歲派人去打撈出來,好生安葬了他。並求萬歲準貧道返回江西,用功誦經,贖過消愆。”
雍正放聲大笑:“哈哈哈哈,哪有廣行善事反遭天譴之理?不就是一柄木劍嗎?朕再賜你一柄!朕還要為你蓋一座道觀,讓你在那裡修真養性。有事時出來為朝廷效力,無事時你深藏不露,何來的禍事?”
就在宮裡頭鬧得不可開交之時,那個在河南罷考不成的秀才張熙,卻在歧路上到處苦苦地奔波。他得到河南學台大人張興仁的資助,才得大難不死。但卻不敢回老家湖南永興,而是遵從老師曾靜臨行前的囑託,到山東去投奔“東海夫子”呂留良。可是,他幾經輾轉,到山東一打聽才知道,呂留良已經去世十幾年了。呂家對老爺子生前學生們向有慣例,凡來投奔的,都一概贈銀贈書,送了他二十兩銀子和一部《明月集》書稿。客居無聊時,他便翻讀呂老先生的詩作。正是走投無路期間,他猛然想起,曾靜的好友名叫曠世臣的就在泰安,便忙去見他,不料還是撲了個空。那曠家的人,又不像呂家大方。只是告訴他說,曠某已經中了舉,現正在北京三王爺府幫辦文案,便把他打發出來了。
張熙此次奉師命“出山”,是在籌劃著名一番大事業的。他曾經先去了龍虎山見到了婁師垣,要求入山學道。婁師垣說他“俗緣未了”不肯收留。在下山的路上,又恰遇上被婁師垣逐出師門的賈士芳。這兩人剛見面時倒也談得很投機,但是張熙剛一露出“反清復明”的意思,賈士芳便飄然離去了。張熙為了學到賈士芳的道術,便緊隨其後,跟著他從江西、浙江、山東、直隸幾個省,又來到了沙河店。再追時,賈士芳已杳無蹤跡。這張熙也是個牙關咬得很緊的男子漢,他眼見甘鳳池等在南京罹難,不敢再結識天下英雄,便一狠心來到河南投靠自己的表姐,想改籍投考,並在秀才中鬧事。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卻被田文鏡撲滅了。
……如今的張熙,像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秋風正涼,黃葉飄地,資斧已盡而無處投奔。一路上,到處都流傳著各種駭人聽聞的傳說:有說雍正皇帝弒母、篡位和屠弟的,也有說雍正炮轟年羹堯的,更有議論岳鍾麒正在私藏軍糧,準備造反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諸如此類的謠言,更證實了老師曾靜那“如今的天下,到處都布滿了乾柴,只要一遇火星,就可遍地燃燒”的預言。張熙忽然想,既然無路可走,何不就到北京去。一來看看這情景是真是假;二來尋找那位曠師爺,說不定還能找出新的機遇來呢。
拿定了主意,張熙不再遲疑,立刻回頭轉奔京師而去。好在秋高氣爽,又是一馬平川的大道,經過半個多月的跋涉,北京已經遙遙在望了。
第二天,張熙起了個絕早,打聽了道路,就向鮮花深處胡同三爺弘時的府上走去。一到門前,就見十幾個衛士正釘子似的站在門口。他小心地走上前去,剛開口說了半句:“我是來投親的……”就被一個太監怒斥一聲打斷了:“滾開,正門不接外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