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二十三年,入朝,加光祿大夫、湖廣行省左丞相;卒,年六十。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楚國公,謚武定。至正八年,進封江陵王。

子忽失海牙,湖廣行中書省左丞;貫只哥,江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相威

相威,國王速渾察之子也。性弘毅重厚,不飲酒,寡言笑。喜延士大夫,聽讀經史,諭古今治亂,至直臣盡忠、良將制勝,必為之擊節稱善。以故臨大事,決大議,言必中節。

至元十一年,世祖命相威總速渾察元統弘吉剌等五投下兵從伐宋。由正陽取安豐,略廬,克和,攻司空山,平野人原。道安慶,渡江東下,會丞相伯顏兵於潤州,分三道並進,相威率左軍,參政董文炳為副,部署將校,申明約束。江陰、華亭、澉浦、上海悉望風款附,吏民按堵如故。進屯鹽官,伯顏已駐師臨安城下,得宋幼主降表。相威乃移兵瓜洲,與阿術兵合。臨揚州,都統姜才以兵二萬攻揚子橋,率諸將擊敗之。

十三年夏,驛召相威。秋,入覲,大饗,賚功,授金虎符、征西都元帥,仍賜弓矢甲鞍、文錦表里四、鈔萬貫,從者賞賜有差。時親王海都叛,命領汪總帥兵以鎮西土。

十四年,召拜江南諸道行台御史大夫。乃上奏曰:“陛下以臣為耳目,臣以監察御史、按察司為耳目。倘非其人,是人之耳目先自閉塞,下情何由上達。”帝嘉之,命御史台清其選。每除目至,必集幕僚御史議其可否,不協公論者即劾去之。繼陳便民一十五事,其略曰:並行省,削冗官,鈐鎮戍,拘官船,業流民,錄故官,贓饋遺,淮浙鹽運司直隸行省,行大司農營田司併入宣慰司,理訟勿分南北,公田召佃仍減其租,革宋公吏勿容作弊。帝皆納焉。浙東盜起,浙西宣慰使昔里伯縱兵肆掠,俘及平民,乃遣御史商琥據錢唐津渡閱治之,得釋者以數千計。昔里伯遁還都,奏執還揚州治其罪。

十六年,入覲,會左丞崔斌等言平章阿合馬不法事,有旨命相威及知樞密院博羅自開平馳驛大都共鞫之。阿合馬稱疾不出,博羅欲回,相威厲聲色曰:“奉旨按問,敢回奏耶!”令輿疾赴對,首責數事。既引伏,有旨釋免,仍喻相威曰:“朕知卿不惜顏面。”復命還南行台。十七年,有旨命相威檢核阿里海牙、忽都帖木兒等所俘三萬二千餘口,並放為民。

十八年,右丞范文虎、參政李庭以兵十萬航海征倭。七晝夜至竹島,與遼陽省臣兵合。欲先攻太宰府,遲疑不發。八月朔,颶風大作,士卒十喪六七。帝震怒,復命行省左丞相阿塔海征之。一時無敢諫者。相威遣使入奏曰:“倭不奉職貢,可伐而不可恕,可緩而不可急。向者師行迫期,戰船不堅,前車已覆,後當改轍。今為之計,預修戰艦,訓練士卒,耀兵揚武,使彼聞之,深自備御。遲以歲月,俟其疲怠,出其不意,乘風疾往,一舉而下,萬全之策也。”帝意始釋,遂罷其役。又陳皇太子既令中書,宜領撫軍監國之任,選正人端士,立詹事、賓客、諭德、贊善,衛翼左右,所以樹國本也。帝深然之。

十九年,又奏阿里海牙占降民一千八百戶為奴,阿里海牙以為征討所得,有旨:“果降民也,還之有司;若征討所得,令御史台籍其數以聞,量賜有功者。”阿里海牙又自陳其功比伯顏,當賜養老戶,御史滕魯瞻劾之,阿里海牙自辨,有旨遣使赴行台逮問。相威曰:“為臣敢爾欺誑邪,滕御史何罪。”即馳奏,使者竟歸。

二十年,以疾請入覲,進譯語《資治通鑑》,帝即以賜東宮經筵講讀。拜江淮行省左丞相。二十一年,啟行。四月,卒於蠡州,年四十四。訃聞,帝悼惜不已。

子阿老瓦丁,南行台御史大夫;孫脫歡,集賢大學士。

土土哈

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為氏,號其國曰欽察。其地去中國三萬餘里,夏夜極短,日暫沒即出。曲出生唆末納,唆末納生亦納思,世為欽察國王。

太祖征蔑里乞,其主火都奔欽察,亦納思納之。太祖遣使諭之曰:“汝奚匿吾負箭之麋?亟以相還,不然禍且及汝。”亦納思答曰:“逃鸇之雀,叢薄猶能生之,吾顧不如草木耶?”太祖乃命將討之。亦納思已老,國中大亂,亦納思之子忽魯速蠻遣使自歸於太宗。而憲宗受命帥師,已扣其境,忽魯速蠻之子班都察舉族迎降。從征麥怯斯有功。率欽察百人從世祖征大理,伐宋,以強勇稱。嘗侍左右,掌尚方馬畜,歲時挏馬乳以進,色清而味美,號黑馬乳,因目其屬曰哈剌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