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廣貯倉,秩從九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攢典一人。

衛候直都指揮使司,秩正四品。至元二十年,以控鶴一百三十五人,隸府正司。三十年,隸家令司。三十一年,增控鶴六十五人,立衛候司以領之,兼掌東宮儀從金銀器物,置衛候一員,副衛候二員,及儀從庫百戶。大德十一年,復增懷孟從行控鶴二百人,升都指揮使司,秩正四品。延祐元年,升正三品。七年,降正四品。至治三年罷。四年,以控鶴六百三十人,歸中宮位下。泰定四年,復立司,秩仍正四品。達魯花赤二員,佩三珠虎符;都指揮使二員,佩三珠虎符;副指揮使二員,佩雙珠虎符;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令史四人,譯史、通事各一人,奏差二人。其屬附見:

百戶所凡六,秩從七品,每所置百戶二員。

儀從庫,秩從七品,大使二員,副使一員。

內宰司,秩三品。至元三十一年,既立徽政院,改家令為內宰司。泰定元年,復為家令司。天曆元年罷,未幾復立。二年罷,復改內宰司。內宰六員,司丞四員,典簿二員,照磨一員,令史十有二人,譯史、知印、通事各二人,奏差六人,典吏四人。其屬附見:

典膳署,秩五品,令二員,丞二員,書吏二員,倉赤三十五人,掌內府飲膳之事。至元十九年始立,隸家令司。三十一年,改掌膳,隸內宰。泰定元年,復改為典膳。

洪濟鎮,提領三員,掌辦納雁只,隸典膳署。

柴炭局,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年,以東宮位下民一百戶燒炭二月,軍一百人採薪二月,供內府歲用,立局以主其出納,設官三員,俱受詹事院札。大德十一年,隸徽政院。

藏珍、文成、供須三庫,秩俱從五品,各設提點二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分掌金銀珠玉寶貨、段匹絲綿、皮氈鞍轡等物。國初,詹事出納之事,未有官署印信,至元二十七年分為三庫,各設官六員,及庫子有差。

提舉備用庫,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大使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掌出納田賦財賦、差發課程、一切錢糧規運等事。至元二十年置。二十二年,設達魯花赤及首領官。

嘉醞局,秩五品。至元十七年,立掌飲局。大德十一年,改掌飲司,秩升正四品。延祐六年,降掌飲司為局。至治三年罷。泰定四年復立。天曆二年,改嘉醞局,提點二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書史一員,書吏四人。

西山煤窯場,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俱受徽政院札。至元二十四年置。領馬安山大峪寺石灰煤窯辦課,奉皇太后位下。

保定等路打捕提領所,秩從七品,提領四員,典史一員。至元十一年,收集人戶為打捕戶計,及招到管絲銀差發稅糧等戶,立提領所。

廣平彰德課麥提領所,秩從七品。至元三十年,以二路渡江時駐蹕之地,召民種佃,遂立所,置官統之。

廣惠庫,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三十年,以鈔本五千錠立庫,放典收息,納於備用庫。

豐裕倉,秩從七品,掌收貯中宮位下糯米。至治二年,設提領等官。三年罷。天曆二年,立儲政院,復給印,置監支納一員、倉使一員、攢典二人。

備物庫,秩從七品,掌東宮造作顏料及雜器等物。至元二十五年置,隸詹事院。大德元年給印。十一年,置官四員。至治三年罷,泰定三年復立。大使二員,副使二員,庫子二人,攢典二人。

管領怯憐口諸色民匠都總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並正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總管二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照磨、管勾各一員,令史十人,知印二人,通事一人,譯史二人,奏差六人,典史四人,領怯憐口人匠造作等事。至大三年,立總管府。至治三年罷。天曆元年復立,隸儲政院。其屬附見:

管領大都怯憐口諸色人匠提舉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首領官一員,司吏四人,部役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