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九十 志第四十



資成庫,秩從五品,掌造氈貨。提點三員,從五品;大使三員,正六品;副使三員,正七品。至元二年置,隸太府。二十三年,始歸於監。

章佩監,秩正三品,掌宦者速古兒赤所收御服寶帶。監卿五員,正三品;太監四員,從三品;少監二員,從四品;監丞二員,正五品;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七人,譯史二人,通事二人,奏差四人。至元二十二年置。至大元年,升為院,秩從二品。四年,復為監,定置如上。

御帶庫,秩從五品,掌系腰偏束等帶並絛環諸物,供奉御用,以備賜予。提點三員,大使三員,副使二員,品秩同資成。至元二十八年置,俱以中官為之。元貞二年,增二員,兼署上都之事。

異珍庫,秩從五品,掌御用珍寶、后妃公主首飾寶貝。提點三員,大使三員,副使二員,品秩同上。至元二十八年置。

經正監,秩正三品,掌營盤納缽及標撥投下草地,有詞訟則治之。太卿一員,正三品;太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二員,從四品;監丞二員,正五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八人,譯史四人。至大四年置。監卿、太監、少監並奴都赤為之,監丞流官為之。

都水監,秩從三品,掌治河渠並堤防水利橋樑閘堰之事。都水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一員,正五品;監丞二員,正六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十人,蒙古必闍赤一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十人,壕寨十六人,典吏二人。至元二十八年置。二十九年,領河道提舉司。大德六年,升正三品。延祐七年,仍從三品。

大都河道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

秘書監,秩正三品,掌歷代圖籍並陰陽禁書。卿四員,正三品;太監二員,從三品;少監二員,從四品;監丞二員,從五品;典簿一員,從七品;令史三人,知印、奏差各二人,譯史、通事各一人,典書二人,典吏一人。屬官:著作郎二員,從六品;著作佐郎二員,正七品;秘書郎二員,正七品;校書郎二員,正八品;辨驗書畫直長一員,正八品。至元九年置。其監丞皆用大臣奏薦,選世家名臣子弟為之。大德九年,升正三品,給銀印。延祐元年,定置卿四員,參用宦者二人。

司天監,秩正四品,掌凡曆象之事。提點一員,正四品;司天監三員,正四品;少監五員,正五品;丞四員,正六品;知事一員,令史二人,譯史一人,通事兼知印一人。屬官:提學二員,教授二員,並從九品;學正二員,天文科管勾二員,算曆科管勾二員,三式科管勾二員,測驗科管勾二員,漏刻科管勾二員,並從九品;陰陽管勾一員,押宿官二員,司辰官八員,天文生七十五人。中統元年,因金人舊制,立司天台,設官屬。至元八年,以上都承應闕官,增置行司天監。十五年,別置太史院,與台並立,頒歷之政歸院,學校之設隸台。二十三年,置行監。二十七年,又立行少監。皇慶元年,升正四品。延祐元年,特升正三品。七年,仍正四品。

回回司天監,秩正四品,掌觀象衍歷。提點一員,司天監三員,少監二員,監丞二員,品秩同上;知事一員,令史二員,通事兼知印一人,奏差一人。屬官:教授一員,天文科管勾一員,算曆科管勾一員,三式科管勾一員,測驗科管勾一員,漏刻科管勾一員,陰陽人一十八人。世祖在潛邸時,有旨征回回為星學者,札馬剌丁等以其藝進,未有官署。至元八年,始置司天台,秩從五品。十七年,置行監。皇慶元年,改為監,秩正四品。延祐元年,升正三品,置司天監。二年,命秘書卿提調監事。四年,復正四品。

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府,品秩職掌如大都留守司,而兼治民事。車駕還大都,則領上都諸倉庫之事。留守六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副留守二員,正四品;判官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都事四員,照磨兼管勾一員,令史四十四人,譯史六人,回回令史三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一十二人。國初,置開平府。中統四年,改上都路總管府。至元三年,又給留守司印。十九年,並為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府。其屬附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