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



魏廢帝三年,乾運至京師。太祖嘉其忠款,禮遇隆渥。尋卒於長安,贈本官,加直巴集三州刺史、尚書右僕射。

子端嗣。朝廷以乾運歸附之功,即拜端梁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略亦以歸附功,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頻從征討。建德末,位至開府儀同大將軍,封上庸縣伯。樂廣亦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安州刺史,封安康縣公,邑一千戶。

扶猛,字宗略,上甲黃土人也。其種落號白獸蠻,世為渠帥。猛,梁大同中以直後出為持節、厲鋒將軍、青州刺史,轉上庸新城二郡守、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封宕渠縣男。及侯景作亂,猛乃擁眾自守,未有所從。

魏大統十七年,大將軍王雄拓定魏興,猛率其眾據險為堡,時遣使微通餉饋而已。魏廢帝元年,魏興叛,雄擊破之,猛遂以眾降。太祖以其世據本鄉,乃厚加撫納,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復爵宕渠縣男。割二郡為羅州,以猛為刺史。令率所部千人,從開府賀若敦南討信州。敦令猛別道直趣白帝。所由之路,人跡不通。猛乃梯山捫葛,備歷艱阻。雪深七尺,糧運不繼,猛獎勵士卒,兼夜而行,遂至白帝城。刺史向鎮侯列陣拒猛。猛與戰,破之,乘勝而進,遂入白帝城。撫慰民夷,莫不悅附。譙淹與官軍戰敗,率舟師浮江東下,欲歸於梁。猛與敦等邀擊,破之。語在《敦傳》。師還,以功進開府儀同三司。俄而信州蠻反,猛復從賀若敦討平之。又率水軍破蠻帥文子榮於汶陽。進爵臨江縣公,增邑一千戶。

武成中,陳將侯瑱等逼湘州,又從賀若敦赴救,除武州刺史。後隨敦自拔還,復為羅州刺史。保定三年,轉綏州刺史,從衛公直援陳將華皎。時大軍不利,唯猛所部獨全。又從田弘破漢南諸蠻,前後十餘戰,每有功。進位大將軍。後以疾卒。

陽雄,字元略,上洛邑陽人也。世為豪族。祖斌,上庸太守。父猛,魏正光中,万俟醜奴作亂關右,朝廷以猛商、洛首望,乃擢為襄威將軍、大谷鎮將,帶胡城令,以御醜奴。及元顥入洛,魏孝莊帝度河,范陽王誨脫身投猛,猛保藏之。及孝莊反正,由是知名。俄而廣陵王恭偽喑疾,復來歸猛,猛亦深相保護。魏孝武即位,甚嘉之,授征虜將軍,行河北郡守,尋轉安西將軍、華山郡守。頻典二郡,頗有聲績。及孝武西遷,猛率所領,移鎮潼關。封郃陽縣伯,邑七百戶。俄而潼關不守,猛於善渚谷立柵,收集義徒。授征東將軍、揚州刺史、大都督、武衛將軍,仍鎮善渚。大統三年,為竇泰所襲,猛脫身得免。太祖以眾寡不敵,弗之責也。仍配兵千人,守牛尾堡。尋而太祖擒竇泰,猛亦別獲東魏弘農郡守淳于業。後以疾卒。贈華、洛、揚三州刺史。

雄起家奉朝請,累遷至都督、直後、明威將軍、積射將軍。從於謹攻盤豆柵,復從李遠經沙苑陣,並力戰有功。封安平縣侯,邑八百戶,加冠軍將軍、中散大夫,賞賜甚厚。後入洛陽,戰河橋,解玉壁圍,迎高仲密,援侯景,並預有戰功。前後增邑四百五十戶,世襲邑陽郡守。從大將軍宇文虬攻克上津,遷通直散騎常侍、大都督,進儀同三司。陳將侯方兒、潘純陀寇江陵,雄從豆盧寧擊走之。除洵州刺史。俗雜賨、渝,民多輕猾。雄威惠相濟,夷夏安之。蠻帥文子榮竊據荊州之汶陽郡,又侵陷南郡之當陽、臨沮等數縣。詔遣開府賀若敦、潘招等討平之。即以其地置平州,以雄為刺史。進爵玉城縣公,增邑通前一千六百戶,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時寇亂之後,戶多逃散,雄在所慰撫,民並安輯。征為載師中大夫,遷西寧州總管,以疾不拜。除通洛防主。

雄處疆場,務在保境息民,接待敵人,必推誠仗信。齊洛州刺史獨孤永業深相欽尚,移書稱美之。入為京兆尹,尋拜民部中大夫,進位大將軍,俄轉中外府長史。遷江陵總管、四州五防諸軍事,改封魯陽縣公。宣政元年,卒於鎮。大象初,追封魯陽郡公,邑三千五百戶,贈陳曹莒汴四州刺史。謚曰懷。雄善附會,能自謀身,故得任兼出納,保全爵祿。子長寬嗣。官至儀同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