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 起旃蒙大荒落二月,盡強圉協洽,凡二年有奇



上數微服幸武三思第,監察微史清河崔皎密疏諫曰:"國命初復,則天皇帝在西宮,人心猶有附會;周之舊臣,列居朝廷,陛下奈何輕有外游,不察豫且之禍!"上泄之,三思之黨切齒。

丙寅,以太子賓客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

左散騎常侍譙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張易之之甥。韋後惡之,譖於上曰:"重潤之死,重福為之也。"由是貶濮州員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丁卯,以右散騎常侍安定王武攸暨為司徒、定王。

辛未,相王固讓太尉及知政事,許之;又立為皇太弟,相王固辭而止。

甲戌,以國子祭酒始平祝欽明同中書門下三品,黃門侍郎、知侍中事韋安石為刑部尚書,罷知政事。

丁丑,武三思、武攸暨固辭新官爵及政事,許之,並加開府儀同三司。

立皇子義興王重俊為衛王,北海王重茂為溫王,仍以重俊為洛州牧。

三月,甲申,制:"文明已來破家子孫皆復舊資蔭,唯徐敬業、裴炎不在免限。"

丁亥,制:"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已死者追奪官爵,存者皆流嶺南惡地。"

己丑,以袁恕己為中書令。

以安車征安平王武攸緒於嵩山,既至,除太子賓客;固請還山,許之。

制:"梟氏、蟒氏皆復舊姓。"

術士鄭普思、尚衣奉御葉靜能皆以妖妄為上所信重,夏,四月,墨敕以普思為秘書監,靜能為國子祭酒。桓彥范、崔玄暐固執不可,上曰:"已用之,無容遽改。"彥范曰:"陛下初即位,下制云:'政令皆依貞觀故事。'貞觀中,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為秘書監,孔穎達為國子祭酒,豈普思、靜能之比乎!"庚戌,左拾遺李邕上疏,以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則秦始皇、漢武帝得之矣;佛能為人福利,則梁武帝得之矣。堯、舜所以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寵此屬,何補於國!"上皆不聽。

上即位之日,驛召魏元忠於高要;丁卯,至都,拜衛尉卿、同平章事。

甲戌,以魏元忠為兵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李懷遠為右散騎常侍,唐休璟為輔國大將軍,崔玄暐檢校益府長史,楊再思檢校楊府長史,祝欽明為刑部尚書,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元忠等皆以東宮舊僚褒之也。乙亥,以張柬之為中書令。

戊寅,追贈故邵王重潤為懿德太子。

五月,壬午,遷周廟七主於西京崇尊廟。制:"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

乙酉,立太廟、社稷於東都。

以張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鄭普思等十六人皆為立功之人,賜以鐵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癸巳,敬暉等帥百官上表,以為:"五運迭興,事不兩大。天授革命之際,宗室誅竄殆盡,豈得與諸武並封!今天命惟新,而諸武封建如舊,並居京師,開闢以來未有斯理。願陛下為社稷計,順遐邇心,降其王爵,以安內外。"上不許。

敬暉等畏武三思之讒,以考功員外郎崔湜為耳目,伺其動靜。湜見上親三思而忌暉等,乃悉以暉等謀告三思,反為三思用;三思引為中書舍人。湜,仁師之孫也。

先是,殿中侍御史南皮鄭愔諂事二張,二張敗,貶宣州司士參軍,坐贓,亡入東都,私謁武三思。初見三思,哭甚哀,既而大笑。三思素貴重,甚怪之,愔曰:"始見大王而哭,哀大王將戮死而滅族也。後乃大笑,喜大王之得愔也。大王雖得天子之意,彼五人皆據將相之權,膽略過人,廢太后如反掌。大王自視勢位與太后孰重?彼五人日夜切齒,欲噬大王之肉,非盡大王之族不足以快其志。大王不去此五人,危如朝露,而晏然尚自以為泰山之安,此愔所以為大王寒心。"三思大悅,與之登樓,問自安之策,引為中書舍人,與崔湜皆為三思謀主。

三思與韋後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之權。"上以為然。甲午,以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譙公桓彥范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仍賜彥范姓韋氏,與皇后同籍。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又改梁州刺史。三思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復之,大權盡歸三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