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 起旃蒙大荒落二月,盡強圉協洽,凡二年有奇



東宮僚屬無敢近太子屍者,唯永和縣丞寧嘉勖解衣裹太子首號哭,貶興平丞。

太子兵所經諸門守者皆坐流;韋氏之黨奏請悉誅之,上更命法司推斷。大理卿宋城鄭惟忠曰:"大獄始決,人心未安,若復有改推,則反仄者眾矣。"上乃止。

以楊思勖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內常侍。癸卯,赦天下。

贈武三思太尉、梁宣王,武崇訓開府儀同三司、魯忠王。安樂公主請用永泰公主故事,以崇訓墓為陵。給事中盧粲駁之,以為:"永泰事出特恩,今魯王主婿,不可為比。"上手敕曰:"安樂與永泰無異,同穴之義,今古不殊。"粲又奏,以為:"陛下以膝下之愛施及其夫,豈可使上下無辨,君臣一貫哉!"上乃從之。公主怒,出粲為陳州刺史。

襄邑尉襄陽席豫聞安樂公主求為太女,嘆曰:"梅福譏切王氏,獨何人哉!"乃上書請立太子,言甚深切。太平公主欲表為諫官。豫恥之,逃去。

八月,戊寅,皇后及王公已下表上尊號曰應天神龍皇帝,改玄武門為神武門,樓為制勝樓。宗楚客又帥百官表請加皇后尊號曰順天翊聖皇后。上並許之。

初,右台大夫蘇珦治太子重俊之黨,囚有引相王者,珦密為之申理,上乃不問。自是安樂公主及兵部尚書宗楚客日夜謀譖相王,使侍御史冉祖雍等誣奏相王及太平公主,雲"與重俊通謀,請收付制獄。"上召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蕭至忠,使鞫之。至忠泣曰:"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相王昔為皇嗣,固請於則天,以天下讓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內所知。奈何以祖雍一言而疑之!"上素友愛,遂寢其事。

右補闕浚儀吳兢聞祖雍之謀,上疏,以為:'自文明以來,國之祚胤,不絕如線,陛下龍興,恩及九族,求之瘴海,升之闕庭。況相王同氣至親,六合無貳,而賊臣日夜連謀,乃欲陷之極法;禍亂之根,將由此始。夫任以權則雖疏必重,奪其勢則雖親必輕。自古委信異姓,猜忌骨肉,以覆國亡家者,幾何人矣!況國家枝葉無幾,陛下登極未久,而一子以弄兵受誅,一子以愆違遠竄,惟餘一弟朝夕左右,尺布斗粟之譏,不可不慎,《青蠅》之詩,良可畏也!"

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

初,右僕射、中書令魏元忠以武三思擅權,意常憤郁。及太子重俊起兵,遇元忠子太僕少卿升於永安門,脅以自隨,太子死,升為亂兵所殺。元忠揚言曰:"元惡已死,雖鼎鑊何傷!但惜太子隕沒耳!"上以其有功,且為高宗、武后所重,故釋不問。兵部尚書宗楚客、太府卿紀處訥等共證元忠,雲"與太子通謀,請夷其三族。"制不許。元忠懼,表請解官爵,以散秩還第。丙戌,上手敕聽解僕射,以特進、齊公致仕,仍朝朔望。

九月,丁卯,以吏部侍郎蕭至忠為黃門侍郎,兵部尚書宗楚客為左衛將軍,兼太府卿紀處訥為太府卿,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於惟謙罷為國子祭酒。

庚子,赦天下,改元。

宗楚客等引右衛郎將姚廷筠為御史中丞,使劾奏魏元忠,以為:"侯君集社稷元勛,及其謀反,太宗就群臣乞其命而不得,竟流涕斬之。其後房遺愛、薛萬徹、齊王祐等為逆,雖復懿親,皆從國法。元忠功不逮君集,身又非國戚,與李多祚等謀反,男入逆徒,是宜赤族污宮。但有朋黨飾辭營救,以惑聖聽,陛下仁恩,欲掩其過。臣所以犯龍鱗、忤聖意者,正以事關宗社耳。"上頗然之。元忠坐系大理,貶渠州司馬。

宗楚客令給事中冉祖雍奏言:"元忠既犯大逆,不應出佐渠州。"楊再思、李嶠亦贊之。上謂再思等曰:"元忠驅使日久,朕特矜容,制命已行,豈宜數改!輕重之權,應自朕出。卿等頻奏,殊非朕意!"再思等惶懼拜謝。

監察御史袁守一復表彈元忠曰:"重俊乃陛下之子,猶如昭憲;元忠非勛非戚,焉得獨漏嚴刑!"甲辰,又貶元忠務川尉。

頃之,楚客又令袁守一奏言:"則天昔在三陽宮不豫,狄仁傑奏請陛下監國,元忠密奏以為不可,此則元忠懷逆日久,請加嚴誅!"上謂楊再思等曰:"以朕思之,人臣事主,必在一心;豈有主上小疾,遽請太子知事!此乃仁傑欲樹私恩,未見元忠有失。守一欲借前事以陷元忠,其可乎!"楚客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