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 起重光赤奮若,盡昭陽單閼六月,凡二年有奇



甲午,奴剌寇梁州,觀察使李勉棄城走,以邠州刺史河西臧希讓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丙申,党項寇奉天。

李輔國以求宰相不得怨蕭華。庚午,以戶部侍郎元載為京兆尹。載詣輔國固辭,輔國識其意;壬寅,以司農卿陶銳為京兆尹。輔國言蕭華專權,請罷其相,上不許。輔國固請不已,乃從之,仍引元載代華。戊申,華罷為禮部尚書,以載同平章事,領度支、轉運如故。

建巳月,庚戌朔,澤州刺史李抱玉破史朝義兵於城下。

壬子,楚州刺史崔侁表稱,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見上帝,賜以寶玉十三枚,云:"中國有災,以此鎮之。"群臣表賀。

甲寅,上皇崩於神龍殿,年七十八。乙卯,遷坐於太極殿。上以寢疾,發哀於內殿,群臣發哀於太極殿。蕃官嫠面割耳者四百餘人。丙辰,命苗晉卿攝冢宰。上自仲春寢疾,聞上皇登遐,哀慕,疾轉劇,乃命太子監國。甲子,制改元;復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赦天下。

初,張後與李輔國相表里,專權用事,晚年,更有隙。內射生使三原程元振黨於輔國。上疾篤,後召太子謂曰:"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之出,擅逼遷聖皇,其罪甚大,所忌者吾與太子。今主上彌留,輔國陰與程元振謀作亂,不可不誅。"太子泣曰:"陛下疾甚危,二人皆陛下勛舊之臣,一日不告而誅之,必致震驚,恐不能堪也。"後曰:"然則太子姑歸,吾更徐思之。"太子出,後召越王系謂曰:"太子仁弱,不能誅賊臣,汝能之乎?"對曰:"能。"系乃命內謁者監段恆俊選宦官有勇力者二百餘人,授甲於長生殿後。乙丑,後以上命召太子。元振知其謀,密告輔國,伏兵於陵霄門以俟之,太子至,以難告。太子曰:"必無是事。主上疾,亟召我,我豈可畏死而不赴乎!"元振曰:"社稷事大,太子必不可入。"乃以兵送太子于飛龍廄,且以甲卒守之。是夜,輔國、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系、段恆俊及知內侍省事朱光輝等百餘人,系之。以太子之命遷後於別殿。時上在長生殿,使者逼後下殿,並左右數十人幽於後宮,宦官宮人皆驚駭逃散。丁卯,上崩。輔國等殺後並系及兗王僴。是日,輔國始引太子素服於九仙門與宰相相見,敘上皇晏駕,拜哭,始行監國之令。戊辰,發大行皇帝喪於兩儀殿,宣遺詔。己巳,代宗即位。

高力士遇赦還,至朗州,聞上皇崩,號慟,嘔血而卒。

甲戌,以皇子奉節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

李輔國恃功益橫,明謂上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上內不能平,以其方握禁兵,外尊禮之。乙亥,號輔國為尚父而不名,事無大小皆咨之,群臣出入皆先詣,輔國亦晏然處之。以內飛龍廄副使程元振為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朱光輝及內常侍啖庭瑤、山人李唐等二十餘人皆流黔中。

初,李國貞治軍嚴,朔方將士不樂,皆思郭子儀,故王元振因之作亂。子儀至軍,元振自以為功,子儀曰:"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五月,庚辰,收元振及其同謀四十人,皆殺之。辛雲京聞之,亦推按鄧景山者數十人,誅之。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

壬午,以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

党項寇同官、華原。

甲申,以平盧節度使侯希逸為平盧、青、淄等六州節度使,由是青州節度有平盧之號。

乙酉,徙奉節王適為魯王。

庚寅,追尊上母吳妃為皇太后。

壬辰,貶禮部尚書蕭華為峽州司馬。元載希李輔國意,以罪誣之也。

敕乾元大小錢皆一當一,民始安之。

史朝義自圍宋州數月,城中食盡,將陷,刺史李岑不知所為。遂城果毅開封劉昌曰:"倉中猶有麴數千斤,請屑食之;不過二十日,李太尉必救我。城東南隅最危,昌請守之。"李光弼至臨淮,諸將以朝義兵尚強,請南保揚州。光弼曰:"朝廷倚我以為安危,我復退縮,朝廷何望!且吾出其不意,賊安知吾之眾寡!"遂徑趣徐州,使兗鄆節度使田神功進擊朝義,大破之。先是,田神功既克劉展,留連揚州未還,太子賓客尚衡與左羽林大將軍殷仲卿相攻於兗、鄆,聞光弼至,憚其威名,神功遽還河南,衡、仲卿相繼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