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十一 起強圉作噩五月,盡上章困敦,凡三年有奇



冬,十月,癸丑,詔勛戚亡者皆陪葬山陵。

上獵於洛陽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發,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馬鐙;民部尚書唐儉投馬搏之,上拔劍斬豕,顧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邪,何懼之甚!"對曰:"漢高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上悅,為之罷獵,尋加光祿大夫。

安州都督吳王恪數出畋獵,頗損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彈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戶三百。上曰:"長史權萬紀事吾兒,不能匡正,罪當死。"柳范曰:"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止畋獵,豈得獨罪萬紀!"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獨引范謂曰:"何面折我?"對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盡愚直。"上悅。

十一月,辛卯,上幸懷州;丙午,還洛陽宮。

故荊州都督武士彠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為才人。

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六三八年

春,正月,乙未,禮部尚書王珪奏:"三品已上遇親王於路皆降乘,非禮。"上曰:"卿輩苟自崇貴,輕我諸子。"特進魏徵曰:"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為王降乘,誠非所宜當。"上曰:"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對曰:"自周以來,皆子孫相繼,不立兄弟,所以絕庶孽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此為國者所深戒也。"上乃從珪奏。

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上之。先是,山東人士崔、盧、李、鄭諸族,好自矜地望,雖累葉陵夷,苟他族欲與為昏姻,必多責財幣,或舍其鄉里而妄稱名族,或兄弟齊列而更以妻族相陵。上惡之,命士廉等遍責天下譜諜,質諸史籍,考其真偽,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奸逆,分為九等。士廉等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上曰:"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閭閻布衣,卿輩至今推仰,以為英賢,豈在世祿乎!高氏偏據山東,梁、陳僻在江南,雖有人物,蓋何足言?況其子孫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猶卬然以門地自負,販鬻松檟,依託富貴,棄廉忘恥,不知世人何為貴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勳勞,或以文學,致位貴顯。彼衰世舊門,誠何足慕!而求與為昏,雖多輸金帛,猶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釐正訛謬,舍名取實,而卿曹猶以崔民幹為第一,是輕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乃更命刊定,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於是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頒於天下。

二月,乙卯,車駕西還;癸亥,幸河北,觀砥柱。

甲子,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齊善行敗之,俘男女三千餘口。

乙丑,上祀禹廟。丁卯,至柳谷,觀鹽池。庚午,至蒲州,刺史趙元楷課父老服黃紗單衣迎車駕,盛飾廨舍樓觀,又飼羊百餘口、魚數百頭以饋貴戚。上數之曰:"朕巡省河、洛,凡有所須,皆資庫物。卿所為乃亡隋之弊俗也。"甲戌,幸長春宮。

戊寅,詔曰:"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風勁草,實表歲寒之心;可贈蒲州刺史,仍訪其子孫以聞。"

閏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丁未,車駕至京師。

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鄧世隆表請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辭令,有益於民者,史皆書之,足為不朽。若其無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煬帝皆有文集行於世,何救於亡!為人主患無德政,文章何為!"遂不許。

丙子,以皇孫生,宴五品以上於東宮。上曰:"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也。"皆賜之佩刀。上謂征曰:"朕政事何如往年?"對曰:"威德所加,比貞觀之初則遠矣;人悅服則不逮也。"上曰:"遠方畏威慕德,故來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對曰:"陛下往以未治為憂,故德義日新;今以既治為安,故不逮。"上曰:"今所為,猶往年也,何以異?"對曰:"陛下貞觀之初,恐人不諫,常導之使言,中間悅而從之。今則不然,雖勉從之,猶有難色。所以異也。"上曰:"其事可聞歟?"對曰:"陛下昔欲殺元律師,孫伏伽以為法不當死,陛下賜以蘭陵公主園,直百萬。或云:'賞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來,未有諫者,故賞之。'此導之使言也。司戶柳雄妄訴隋資,陛下欲誅之,納戴胄之諫而止。是悅而從之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諫修洛陽宮,陛下恚之,雖以臣言而罷,勉從之也。"上曰:"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