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魏紀九 起柔兆困敦,盡重光大荒落,凡六年



先是,丹楊太守李衡數以事侵琅邪王,其妻習氏諫之,衡不聽。琅邪王上書乞徙他郡,詔徙會稽。及琅邪王即位,李衡憂懼,謂妻曰:"不用卿言,以至於此。吾欲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民耳,先帝相拔過重,既數作無禮,而復逆自猜嫌,逃叛求活,以此北歸,何面目見中國人乎!"衡曰:"計何所出?"妻曰:"琅邪王素好善慕名,方欲自顯於天下,終不以私嫌殺君明矣。可自囚詣獄,表列前失,顯求受罪。如此,乃當逆見優饒,非但直活而已。"衡從之。吳主詔曰:"丹楊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司敗。夫射鉤、斬祛,在君為君,其遣衡還郡,勿令自疑。"又如威遠將軍,授以棨戟。

己丑,吳主封故南陽王和子皓為烏程侯。

群臣奏立皇后、太子,吳主曰:"朕以寡德,奉承洪業,蒞事日淺,恩澤未敷,后妃之號,嗣子之位,非所急也。"有司固請,吳主不許。

孫綝奉牛酒詣吳主,吳主不受,齎詣左將軍張布。酒酣,出怨言曰:"初廢少主時,多勸吾自為之者。吾以陛下賢明,故迎之。帝非我不立,今上禮見拒,是與凡臣無異,當復改圖耳。"布以告吳主,吳主銜之,恐其有變,數加賞賜。戊戌,吳主詔曰:"大將軍掌中外諸軍事,事統煩多,其加衛將軍、御史大夫恩侍中,與大將軍分省諸事。"或有告綝懷怨悔上,欲圖反者,吳主執以付綝綝殺之,由是益懼,因孟宗求出屯武昌;吳主許之。綝盡敕所督中營精兵萬餘人,皆令裝載,又取武庫兵器,吳主鹹令給與。綝求中書兩郎典知荊州諸軍事,主者奏中書不應外出,吳主特聽之。其所請求,一無違者。

將軍魏邈說吳主曰:"綝居外,必有變。"武衛士施朔又告綝謀反。吳主將討綝,密問輔義將軍張布,布曰:"左將軍丁奉,雖不能吏書,而計略過人,能斷大事。"吳主召奉告之,且問以計畫。奉曰:"丞相兄弟支黨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臘會有陛兵以誅之。"吳主從之。

十二月,丁卯,建業中謠言明會有變,綝聞之,不悅。夜,大風,髮屋揚沙,綝益懼。戊辰,臘會,綝稱疾不至;吳主強起之,使者十餘輩,綝不得已,將入,眾止焉。綝曰:"國家屢有命,不可辭。可豫整兵,令府內起火,因是可得速還。"遂入,尋而火起,綝求出,吳主曰:"外兵自多,不足煩丞相也。"綝起離席,奉、布目左右縛之。綝叩頭曰:"願徙交州。"吳主曰:"卿何以不徙滕胤、呂據於交州乎!"綝復曰:"願沒為官奴。"吳主曰:"卿何不以胤、據為奴乎!"遂斬之。以綝首令其眾曰:"諸與綝同謀者,皆赦之。"放仗者五千人。孫闓乘船欲降北,追殺之。夷綝三族,發孫峻棺,取其印綬,斫其木而埋之。

己巳,吳主以張布為中軍督。改葬諸葛恪、滕胤、呂據等,其罹恪等事遠徒者,一切召還。朝臣有乞為諸葛恪立碑者,吳主詔曰:"盛夏出軍,士卒傷損,無尺寸之功,不可謂能;受託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謂智。"遂寢。

初,漢昭烈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及姜維用事,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聽敵入平,重關頭鎮守以捍之,令游軍旁出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運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漢主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

甘露四年己卯,公元二五九年

春,正月,黃龍二見寧陵井中。先是,頓丘、冠軍、陽夏進中屢有龍見,群臣以為吉祥,帝曰:"龍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嘉兆也。"作《潛龍詩》以自諷,司馬昭見而惡之。

夏,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卒。

漢主封其子諶為北地王,恂為新興王,虔為上黨王。尚書令陳祗以巧佞有寵於漢主,姜維雖位在祗上,而多率眾在外,希親朝政,權任不及祗。秋,八月,丙子,祗卒;漢主以僕射義陽董厥為尚書令,尚書諸葛瞻為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