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一 起重光大淵獻,盡閼逢攝提格,凡四年



燕衛將軍恪、撫軍將軍軍、左將軍彪等屢薦給事黃門侍郎霸有命世之才,宜總大任。是歲,燕主俊以霸為使持節、安東將軍、北冀州刺史,鎮常山。

永和十年甲寅,公元三五四年

春,正月,張祚自稱涼王,改建興四十二年為和平元年。立妻辛氏為王后,子太和為太子,封弟天錫為長寧侯,子庭堅為建康侯,曜靈弟玄靚為涼武侯。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禮樂。尚書馬岌切諫,坐免官。郎中丁琪復諫曰:"我自武公以來,世守臣節,抱忠履謙五十餘年,故能以一州大眾,抗舉世之虜,師徒歲起,民不告疲。殿下勛德未高於先公,而亟謀革命,臣未見其可也。彼士民所以用命,四遠所以歸向者,以吾能奉晉室故也。今而自尊,則中外離心,安能以一隅之地,拒天下之強敵乎!"祚大怒,斬之於闕下。

故魏降將周成反,自宛襲洛陽。辛酉,河南太守戴施奔鮪渚。秦丞相雄克司竹。胡陽赤奔霸城,依呼延毒。

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殷浩連年北伐,師徒屢敗,糧械都盡。征西將軍桓溫因朝野之怨,上疏數浩之罪,請廢之。朝廷不得已,免浩為庶人,徙東陽之信安。自此內外大權一歸於溫矣。

浩少與溫齊名,而心競不相下,溫常輕之。浩既廢黜,雖愁怨,不形辭色,常書空作"咄咄怪事"字。久之,溫謂掾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向為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將以浩為尚書令,以書告之。浩欣然許焉,將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十數,竟達空函。溫大怒,由是遂絕,卒於徙所。以前會稽內史王述為揚州刺史。

二月,乙丑,桓溫統步騎四萬發江陵。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南鄉,步兵自淅川趣武關,命司馬勛出子午道以伐秦。

燕衛將軍恪圍魯口,三月,拔之。呂護奔野王,遣弟奉表謝罪於燕,燕以護為河內太守。

姚襄遣使降燕。

燕主俊以慕容評為鎮南將軍,都督秦、雍、益、梁、江、揚、荊、徐、兗、豫十州諸軍事,權鎮洛水;以慕容強為前鋒都督,督荊、徐二州、緣淮諸軍事,進據河南。

桓溫將攻上洛,獲秦荊州刺史郭敬;進擊青泥,破之。司馬勛掠秦西鄙,涼秦州刺史王擢攻陳倉以應溫。秦主健遣太子萇、丞相雄、淮南王生、平昌王菁、北平王碩帥眾五萬軍於嶢柳以拒溫。夏,四月,已亥,溫與秦兵戰於藍田。秦淮南王生單騎突陳,出入以十數,殺傷晉將士甚眾。溫督眾力戰,秦兵大敗;將軍桓沖又敗秦丞相雄於白鹿原。沖,溫之弟也。溫轉戰而前,壬寅,進至灞上。秦太子萇等退屯城南,秦主健與老弱六千固守長安小城,悉發精兵三萬,遣大司馬雷弱兒等與萇合兵以拒溫。三輔郡縣皆來降,溫撫諭居民,使安堵復業。民爭持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觀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圖今日復睹官軍!"

秦丞相雄帥騎七千襲司馬勛於子午谷,破之,勛退屯女媧堡。

戊申,燕主俊封撫軍將軍軍為襄陽王,左將軍彭為武昌王;以衛將軍恪為大司馬、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事,封太原王;鎮南將軍評為司徒、驃騎將軍,封上庸王;封安東將軍霸為吳王,左賢王友為范陽王,散騎常侍厲為下邳王,散騎常侍宜為廬江王,寧北將軍度為樂浪王;又封弟桓為宜都王,逮為臨賀王,徽為河間王,龍為歷陽王,納為北海王,秀為蘭陵王,岳為安豐王,德為梁公,默為始安公,僂為南康公;子鹹為樂安王,亮為勃海王,溫為帶方王,涉為漁陽王,暐為中山王;以尚書令陽騖為司空,仍守尚書令。命冀州刺史吳王霸徙治信都。初,燕王皝奇霸之才,故名之曰霸,將以為世子,群臣諫而止,然寵遇猶逾於世子。由是俊惡之,以其嘗墜馬折齒,更名曰缺;尋以其應讖文,更名曰垂;遷侍中,錄留台事,徙鎮龍城。垂大得東北之和,俊愈惡之,復召還。

五月,江西流民郭敞等千餘人執陳留內史劉仕,降於姚襄。建康震駭,以吏部尚書周閔為中軍將軍,屯中堂,豫州刺史謝尚自歷陽還衛京師,固江備守。

王擢拔陳倉,殺秦扶風內史毛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