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漢紀四十 起玄黓執徐,盡旃蒙大荒落,凡十四年



丁酉,司空巢堪罷。

十一月,癸卯,以大司農沛國徐防為司空。防上疏,以為:"漢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生奸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孔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浸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學所先。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上從之。

是歲,初封大長秋鄭眾為剿鄉侯。

永元十五年癸卯,公元一零三年

夏,四月,甲子晦,日有食之。時帝遵肅宗故事,兄弟皆留京師,有司以日食陰盛,奏遣諸王就國。詔曰:"甲子之異,責由一人。諸王幼稚,早離顧復,弱冠相育,常有《蓼莪》、《凱風》之哀。選儒之恩,知非國典,且復宿留。"

秋,九月,壬年,車駕南巡,清河、濟北、河間三王並從。

四州雨水。

冬,十月,戊申,帝幸章陵;戊午,進幸雲夢。時太尉張禹留守,聞車駕當幸江陵,以為不宜冒險遠遊,驛馬上諫。詔報曰:"祠謁既訖,當南禮大江;會得君奏,臨漢回輿而鏇。"十一月,甲申,還宮。

嶺南舊獻生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臨武長汝南唐羌上書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於路,至於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

是歲,初令郡國以日北至按薄刑。

永元十六年甲辰,公元一零四年

秋,七月,旱。

辛酉,司徒魯恭免。

庚午,以光祿勛張酺為司徒;八月,己酉,酺薨。

冬,十月,辛卯,以司空徐防為司徒,大鴻臚陳寵為司空。

十一月,己丑,帝行幸緱氏,登百岯山。

北匈奴遣使稱臣貢獻,願和親,修呼韓邪故約。帝以其舊禮不備,未許;而厚加賞賜,不答其使。

元興元年乙巳,公元一零五年

春,高句驪王宮入遼東塞,寇略六縣。夏,四月,庚午,赦天下,改元。

秋,九月,遼東太守耿夔擊高句驪,破之。冬,十二月,辛未,帝崩於章德前殿。初,帝失皇子,前後十數,後生者輒隱秘養於民間,群臣無知者。及帝崩,鄧皇后乃收皇子於民間。長子勝,有痼疾;少子隆,生始百餘日,迎立以為皇太子,是夜,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是時新遭大憂,法禁未設,宮中亡大珠一篋;太后念欲考問,必有不辜,乃親閱宮人,觀察顏色,即時首服。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蠱事,下掖庭考訊,辭證明白。太后以吉成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常無惡言,今反若此,不合人情;更自呼見實核,果御者所為,莫不嘆服以為聖明。

北匈奴重遣使詣敦煌貢獻,辭以國貧未能備禮,願請大使,當遣子入侍。太后亦不答其使,加賜而已。

雒陽令廣漢王渙,居身平正,能以明察發擿奸伏,外行猛政,內懷慈仁。凡所平斷,人莫不悅服,京師以為有神。是歲卒官,百姓市道,莫不咨嗟流涕。渙喪西歸,道經弘農,民庶皆設般木案於路,吏問其故,鹹言:"平常持米到雒,為吏卒所鈔,恆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雒陽民為立祠、作詩,每祭,輒弦歌而薦之。太后詔曰:"夫忠良之吏,國家之所以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渙子石為郎中,以勸勞勤。"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