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談:提高GMAT實力的四個黃金階段

  背景:本科大三,理科,中學數學英語學得均不錯。

一戰:51,39,740。作文只有4.5,不作總結,以免誤導。

總體感受:gmat是1/3靠實力1/3靠做題感覺1/3靠運氣的(其實其他許多考試也絕不例外)。我的備考總時間約三個月,花了約1個月培養實力,1個半月做題訓練以及最後一兩個星期去碰運氣。總體上我沒有花太多時間在應試技巧上,所用資料也不多,覺得有點浪費時間,不如實際一點,踏踏實實提高英語水平。

階段一:背gmat辭彙,系統總結語法

之前聽說背單詞對於gmat產出率很低,我估計是很多人之前考過托福之類的,所以已經有一定的單詞基礎。我考gmat之前沒有考過其他英文試,所以老老實實從單詞開始,背的是gmat辭彙精選,主要是積累了一定量的單詞以及建立了適合自己的一套背單詞的方法。

語法我讀的好像是章振邦的。系統總結語法對於考gmat我覺得不是很必要,但是沒有怎么後悔花時間在上面。因為可以幫助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對於語法的big picture,對後來語法複習以及攻破難句還是有一定協助作用。

階段二:og黃皮(後來才發覺有紫皮,放膽沒做)

做og的時候我是語法,邏輯,閱讀並駕齊驅,各個部分每天都做一些。後來覺得效果不好,相信對於各個部分集中一段時間去攻破會比較好,主要是培養對各部分題目的感覺,便於總結。

語法:從之前系統總結語法到做og,明顯發覺兩點:1)gmat有它特定某個範圍的考點,所以我看第二遍和第三遍的時候是以考點分類複習的,我總結的考點有8個。最後一遍也就是第四遍是拾遺工作。2)語言在不斷發展,有些語法點會漸漸變得不嚴緊。gmat的語言表達是選擇最正宗最簡明的說法。比如定語從句引導詞,如果前行詞是人的話,那么引導詞可有兩種選擇:who或that。但gmat中要求選擇who不用that。

邏輯和閱讀:og邏輯跟閱讀做完以後還是思路有點不清晰,卻苦於沒有好的分類方法。邏輯採納過前人建議去做分類,不見成效;閱讀則看過小安閱讀法,看得不太懂就算了。後來也沒有太拘泥於分類,乾脆沒有做這部工作。直奔第三階段。

階段三:模擬試 gwd

我用的模擬資料是gwd,開始三份沒有計時,做得失魂落魄。後來下載計時器以及確定節奏才開始得心應手。語法閱讀速度必須要快,邏輯跟閱讀最好還是實實在在通篇讀下,聽說有跳讀方法,試過一遍,但是心虛得很,還是不採納。

做gwd的時候語法比較順,因為可以運用之前總結的幾個考點,思路比較清晰。gwd的語法點一般不會跑出og的語法點範圍,所以語法總結看og足夠了,不必再費神在gwd上。但邏輯和閱讀比較混亂,所以覺得總結工作還是需要做的。我覺得og的邏輯和閱讀似乎沒有太大參考價值,難度也偏淺一點,所以總結只局限於gwd。個人覺得邏輯和閱讀都是考單詞基礎和閱讀速度的。單詞基礎建立了,閱讀速度我主要是讀楊鵬難句,對於比較艱澀的句子結構有了一定概念(這裡系統的語法也起到一定旁助作用),閱讀速度改善很快。邏輯和閱讀如果你能讀懂題意,基本上都能選得正確。當然難的邏輯會有混淆選項,對於這些難題我才去分類,總結了4個難題題型以及對應的解題方法,屢試不爽。難的閱讀也會有混淆選項,但我沒有去總結,因為覺得那些難題好像哪個答案都有爭議都不能讓人信服似的,就乾脆放手不管了。

數學:跟語法一樣,gmat數學也有它特定某個範圍的考點,我認為主要兩個難點是排列組合和ds中的不等式。集中火力總結一下應該不會有大問題。我是在模擬試訓練自己的抗疲勞能力才做數學的,不過還是有點後悔花了過多時間在數學上。

階段四:jj

是碰運氣的時候了,最後一兩個星期開始上網留意,這裡實在沒有什麼經驗好說的。

最後祝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