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介紹:出國留學要具備四大素質

出國留學除了學習,還得生活。要生活,就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問題。比如,怎樣才能租到合適的房子或公寓,和房東如何相處,怎樣才能找一份工作資助學習和生活,周末怎么過,諸如此類的事情會使初來乍到的留學生應接不暇。 
當一個未成年的少年,突然被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他身上某些平時被忽視的、並不明顯的素質就會凸現出來,比如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和心理因素等等。相比之下,智力的高低倒是次要的了。國內的父母常常專注於對孩子智力因素的培養,只要學習好,其他都可以pass過去。正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偏頗、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與放縱,使得孩子在走出國門後頓感舉步維艱。這與其說是孩子的問題,不如說是家長的問題。因為他們沒有把“非智力因素”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殊不知,有時它比智力因素重要得多,它在許多方面影響、制約著智力因素的發揮。良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合群而樂於助人的性格,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合乎邏輯、理性而冷靜的思維方式,堅持不懈地做好日常小事及有條不紊的學習習慣等等。這些品質的養成,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不能等到了國外像外語一樣“速成”。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出國,身心健康遠比學業重要,送子出國之前,家長不妨理智地想一想:“我的孩子能行嗎?” 
自理是第一位的
自理是第一位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從幼年起就該養成的習慣。然而有些孩子在這方面直到上了國中、高中甚至大學還不能“達標”。有些留學生不會蒸米飯、不會縫扣子,與房東生活在一起從不主動洗碗、換洗的衣服扔得房間裡到處都是、洗過澡後不收拾浴室、總是等著別人為他端茶遞水,沒有想過為別人服務一次——他們在國外依然當著“小皇帝”,因此很難與人相處,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這是因為很多家長從小就沒有教給孩子如何“獨立”,剝奪了孩子實踐和鍛鍊的機會,使他們在包辦、保護、抱著中長大,離開了拐棍走不了路。所以,有意讓孩子出去讀書的家長,一定要捫心自問:“我的孩子一個人生活有問題嗎?”並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孩子在最短的時 間內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管好自己,培養較高的個人素養,這樣的人才培養才有實際的意義。 
自律是可貴的品質
自律是可貴的品質。16歲的吳純隻身赴烏克蘭奧德薩音樂學院留學,三年多共獲得9項國際鋼琴比賽大獎,應邀到俄羅斯、德國、匈牙利、土耳其等國舉辦了個人鋼琴演奏會。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吳純,經濟上一直很拮据,他理解媽媽的辛苦,從不亂花錢,即使在被搶劫了400美元之後,也沒向媽媽多要一分錢,而是把媽媽規定的每個月50美元的生活費自覺地壓縮到25至30美元,不僅如此,他還買了學習用的樂譜,聽了音樂會……
離開父母后能做到自我約束、自我學習的孩子,更多得益於他們良好的親職教育,這一點在孩子的留學生涯中非常重要。在國外和在國內一個很大的區別是監護人不同於父母,他們不會無微不至地關照你、提醒你,所有的事情要靠你的自覺和自律,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承擔責任。監護人一般只對你的生活困難給予幫助,換句話說,很多情況下,只有出了事他們才會出現,來幫你進行交涉,但如果你過於放任自己,即便他們再努力,一切都無可挽回。而那些自控能力強、會管理自己的時 間、心智成熟、沒有人格缺陷的孩子,往往能成為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溝通的能力不可少
溝通的能力不可少。一個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和溝通能力的孩子,在進入陌生的環境時,內心產生孤獨與壓抑是不言而喻的。要掌握交往的技巧,孩子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水準,遵守社會的行為規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真誠、友愛、相互幫助、善解人意、尊重他人、愛心同情心等等,這是群體相處中必備的“通行證”。而這些最基本的做人的素質,有些孩子卻做不到,如此弱點必定給遠走異國他鄉的孩子帶來不少麻煩。
學會適應也是與人溝通的一個方面。很多留學生都不迴避和房東的關係緊張,有的還經常打越洋電話向父母訴苦、取經。究其原因,不能否認某些房東不盡如人意,但留學生的以我為中心也是顯而易見的;更有甚者認為,我交了房租,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房東就該為我服務,以致雙方矛盾越來越深,隨後是頻繁的搬家。其實,面對這種狀況,逃避不如適應,就像留學澳洲的湖南女孩王典。當她與第二個房東產生矛盾時,她開始反思:人家已經在這生活了一輩子,當然不會因為我的到來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只能我來適應他們。於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縮短洗澡時 間、自己裝電話、隨手關燈、自己做中飯,有時 間為房東沖杯咖啡、做家務……順應現實還讓她有了新的感受。她說,我第一次為大家沖咖啡時心裡在想,爸媽為我做了那么多,我在國內卻從來沒有給他們泡過一次茶,真是很後悔,等他們來澳洲時我一定要為他們泡一次茶。如今,王典已從一個陌生人成為房東家的一員了。由此可見,積極的為人處事態度會使自己的心情重新沐浴陽光,腳下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學會設計自己的未來
學會設計自己的未來。一般來說,在對留學國家的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認識以後,能規劃出自己出國以後學什麼、怎么學的學生,在留學路上遇到的挫折會少得多。因此在出國之前,家長和孩子最好能一起制定一個切合自身實際的留學目標,當然不僅僅是“學會一門外語,拿到一個外國學位,最好能在國外找到工作”這樣籠統的計畫。如此“中國特色”的留學計畫,極不符合外國教育的現狀,不利於孩子找到合適的學校。同時,這種想法也導致很多申請者概念模糊,盲目追逐所謂的“熱門專業”。
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出路有兩條:一個是學術上的出路——讀碩士、博士,最後從事科研或教學工作;一個是就業的出路,比如讀計算機和商科專業,畢業後馬上找工作。國外高等教育也有兩種體系與之相對應,即職業培訓系統、學歷教育系統。所以在出國之前一定要確定自己的留學方向,認真“評估”一下自己需要接受哪方面的教育,然後再來選擇合適的國家、學校和專業。
父母希望孩子出國,無非是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成才的條件,使之成為出色的人。然而,一個人的優秀與否,並不是學習成績單方面決定的,對於異國求學的孩子,這點尤為突出。所以,在孩子出國前,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練就他們過硬的個人素質,比如有責任心、有自我約束力、開朗樂觀、善於和他人相處溝通、有獨立精神又能顧及群體利益、樂於助人,等等。有了這些“基本功”墊底,孩子才能自如地應付國外的學習、生活。

出國留學除了學習,還得生活。要生活,就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問題。比如,怎樣才能租到合適的房子或公寓,和房東如何相處,怎樣才能找一份工作資助學習和生活,周末怎么過,諸如此類的事情會使初來乍到的留學生應接不暇。 
當一個未成年的少年,突然被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他身上某些平時被忽視的、並不明顯的素質就會凸現出來,比如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和心理因素等等。相比之下,智力的高低倒是次要的了。國內的父母常常專注於對孩子智力因素的培養,只要學習好,其他都可以pass過去。正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偏頗、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與放縱,使得孩子在走出國門後頓感舉步維艱。這與其說是孩子的問題,不如說是家長的問題。因為他們沒有把“非智力因素”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殊不知,有時它比智力因素重要得多,它在許多方面影響、制約著智力因素的發揮。良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合群而樂於助人的性格,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合乎邏輯、理性而冷靜的思維方式,堅持不懈地做好日常小事及有條不紊的學習習慣等等。這些品質的養成,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不能等到了國外像外語一樣“速成”。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出國,身心健康遠比學業重要,送子出國之前,家長不妨理智地想一想:“我的孩子能行嗎?” 
自理是第一位的
自理是第一位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從幼年起就該養成的習慣。然而有些孩子在這方面直到上了國中、高中甚至大學還不能“達標”。有些留學生不會蒸米飯、不會縫扣子,與房東生活在一起從不主動洗碗、換洗的衣服扔得房間裡到處都是、洗過澡後不收拾浴室、總是等著別人為他端茶遞水,沒有想過為別人服務一次——他們在國外依然當著“小皇帝”,因此很難與人相處,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這是因為很多家長從小就沒有教給孩子如何“獨立”,剝奪了孩子實踐和鍛鍊的機會,使他們在包辦、保護、抱著中長大,離開了拐棍走不了路。所以,有意讓孩子出去讀書的家長,一定要捫心自問:“我的孩子一個人生活有問題嗎?”並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孩子在最短的時 間內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管好自己,培養較高的個人素養,這樣的人才培養才有實際的意義。 
自律是可貴的品質
自律是可貴的品質。16歲的吳純隻身赴烏克蘭奧德薩音樂學院留學,三年多共獲得9項國際鋼琴比賽大獎,應邀到俄羅斯、德國、匈牙利、土耳其等國舉辦了個人鋼琴演奏會。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吳純,經濟上一直很拮据,他理解媽媽的辛苦,從不亂花錢,即使在被搶劫了400美元之後,也沒向媽媽多要一分錢,而是把媽媽規定的每個月50美元的生活費自覺地壓縮到25至30美元,不僅如此,他還買了學習用的樂譜,聽了音樂會……
離開父母后能做到自我約束、自我學習的孩子,更多得益於他們良好的親職教育,這一點在孩子的留學生涯中非常重要。在國外和在國內一個很大的區別是監護人不同於父母,他們不會無微不至地關照你、提醒你,所有的事情要靠你的自覺和自律,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承擔責任。監護人一般只對你的生活困難給予幫助,換句話說,很多情況下,只有出了事他們才會出現,來幫你進行交涉,但如果你過於放任自己,即便他們再努力,一切都無可挽回。而那些自控能力強、會管理自己的時 間、心智成熟、沒有人格缺陷的孩子,往往能成為留學生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