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

一、教育概況

  目前的德國教育體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改革和調整,逐漸在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和繼續教育等。

  德國是聯邦制國家,由十六個州組成,各州在文化教育領域享有自治和自主權。聯邦雖設立了教育部,但其職責有限,主司高等教育原則問題和企業範圍內職業教育及科研和學習資助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權主要由各州通過各自的教育部實施。各州在《基本法》的範圍內獨立管理及發展其學校教育事業,頒布專門的法規,包括:各級學校的設立、維護和發展;師資的培訓和進修;學校的監督和管理;家長和學生對學校工作與學校生活的參與;學生在學校中的地位,學費和教材費的減免以及教育補助等事宜。由此導致德國各州的學校教育各具特色。為保證全國教育的統一性,各州文教部長組成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共同協商各州以及各州與聯邦在教育制度和教育發展方面的合作。

  高等學校通常由國家,即州政府直接開辦;普通中國小校一般由地方開辦;私立學校比重很小,但有增長的趨勢,多數為實施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近年來,民辦完全中學的比重增加較大,占完全中學學生數的10%以上。

二、普通教育

  德國教育體系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這是一種水平劃分方式。另外所謂垂直劃分方式是指三種類型的國中教育,即主體中學、實科中學和完全中學間的區分。

  學前教育即幼稚園教育不是強制性的。幼稚園有多種辦學機構,如社區和個人等,經費由家長和政府共同承擔。

  初等教育即國小教育,一般有四個年級,個別州設六個年級。

  中等教育分國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國中階段教育指包括主體中學、實科中學和完全中學在內的第五至第九或十年級,另外還有一種混合形式學校,即總和中學,它由上述三種學校通過簡單綜合和合作等方式形成。從國小到國中的過渡通過兩年的定向階段實現。

  高中階段教育指第十一至十三年級,主要是實施普通教育的完全中學高年級和各種職業教育,如“雙元制”教育、職業專科學校、職業提高學校和專科高中等。

  德國實行普通與職業雙義務教育制度。普通義務教育從六周歲開始,年限一般為九年;之後是職業義務教育,直到滿十八周歲成年為止,即凡是不在完全中學就讀普通高中課程的年輕人都必須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或全日制職業學校教育。職業義務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的一大特色。

  在德國,在高中教育基礎之上實施的師傅培訓和技術員教育屬於繼續教育階段,不承認其高等教育學歷,但根據國際標準可被劃入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

  德國的普通學校教育由各州負責立法和管理。職業教育的管理劃分成兩塊:學校教育部分由各州立法管理,企業培訓部分由聯邦統一立法管理。由於各州享有文教主權,因此其教育體系也有一定的差異,但大體上是相同的。德國多數學校是公立的,因此在所有的聯邦州和所有類型的學校里都不收學費和書費。

三、高等教育

  德國高等教育歷史悠久,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學成立於1368年。十九世紀,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國大學更是以其教學與科研統一及學術自由等特點被奉為歐美各國高校發展的楷模。在經歷了法西斯統治時期的劫難後,德國高等教育在二戰後得到恢復和進一步發展。到1998年,全德共有高校344所,其中綜合大學92所,師範學院6所、神學院16所,藝術學院46所,套用技術專業學院152所,行政管理學院31所、總合大學1所。目前在校生約180萬,德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人口的9%左右,約占就業人口14%。高等學校絕大多數由國家舉辦,但國家也鼓勵私人和民間組織辦高等教育,並給以必要的指導和資助。德國1998年有民辦高校75所。

  德國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實施學術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綜合大學以及實施套用技術教育(我們認為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專科大學和少量的職業學院。德國沒有全國或全州的高校入學考試,13年制或相當13年制完全中學的畢業生,在其中學畢業的同時即獲得普通大學入學資格。按各州達成的協定,高校有義務接受所有取得這一資格的年輕人上大學。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適齡青年上大學,每年新生約25萬人。

  一般來說,新生可以自由選擇所學專業,但隨著入學人數的逐年增加,不少專業已人滿為患,導致某些專業不得不實行入學名額限制,這主要涉及醫學、法學和心理學等熱門專業。設在多特蒙特的“學習位置分配中心”負責在全德範圍內分配上述專業的新生名額。

  那些沒能上完全中學,而是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也有上大學的可能,前提是他們在職校畢業後還須上一年的職業高級學校,之後方可獲得套用技術專業學院的入學資格。如今,套用技術專業學院以其學制短、學習內容實用性強以及就業方便等特點吸引了許多具有上大學資格的年輕人來此就讀。

高等院校的種類 

1、大學(universität)

  根據2001/02年的統計數據,學生規模最大的前十所大學依次是:科隆大學(63900人)、慕尼黑大學(44000人)、明斯特大學(43800人)、柏林自由大學(41400人)、漢堡大學(39500人)、波恩大學(48400人)、洪堡大學(37700人)、波鴻大學(35100人)、法蘭克福大學(31600人)、柏林工業大學(30000人)。

  大學的專業領域通常是神學、人文科學、法學、經濟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醫學。工業大學原本只設理工學科,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大多數工業大學也擴大其專業範圍,開設社會科學和醫學等專業,已具有傳統綜合性大學的特點。

  2、師範高校 (pädagogische hochschule)

  師範高校是在1945年以後由原來不屬高校範疇的師範學校和師資培訓機構發展而來,主要是培養國小、主體中學和實科中學的師資,而完全中學和職業學校的師資則主要由大學的師範系培養。德國獨立的師範高校很少,原本獨立的也已逐步併入綜合大學,主要是便於教學組織和管理。

3、藝術學院 (kunsthochschule)

 主要開設造型、雕塑和建築等專業。

  4、音樂學院 (musikhochschule)

  主要培養將來從事音樂舞蹈職業的人才,也負責培養普通中國小音樂師資。

5、高等專科大學 (fachhochschule)

  套用技術專業學院始建於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主要開設面向實踐、套用性強的專業,如工程學科、社會事務學科、經濟和食品等領域。套用技術專業學院是目前德國高等教育改革中備受重視的領域,未來的目標是使套用技術專業學院的招生數占整個高校招生數的40%以上。

6、職業學院(berufsakademie)

  最早形成於70年代初,集中在巴登符滕堡州。主要採取校企合作的“雙元制”形式進行管理和教學。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已決定承認職院文憑與套用技術專業學院文憑等值,此舉促進了職院在全德範圍內的發展,據統計,德國目前有5個州設立了近30所職業學院。

  德國高校的學習一般分為基礎階段、專業學習階段和提高階段。雖然法律規定大學學習時間(即所謂正規學習時間)是9-10個學期,但多數學生實際需要14個學期才能畢業。套用技術專業學院的正規學習時間最長為8個學期,但實際學生需要10個學期或更多的時間。

  大學畢業獲取碩士文憑(diplom或magister),相當於我們國家的碩士學位。大學畢業生在考試獲取繼續攻讀博士的資格後可以在教授的指導下用3-4年的時間做博士論文,通過論文答辯者獲得博士學位。

  高等專科大學的畢業生獲得diplom (fh)畢業文憑,相當於我們國家的學士學位。

  1998年德國各類高校註冊學生人數為1801200人,其中外國學生為166000人,占9%。大學師生比為1:10,套用技術專業學院的師生比為1:25。

四、職業教育

  目前,德國約有30%的適齡青年人上大學,那些不能或不願上大學的年輕人絕大多數接受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其中又以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為主(約為70%)。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企業(包括各類行政部門與社會機構)和國家的職業學校進行,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

  2000年德國約有165.8萬年輕人在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他們在開始培訓前必須與某一企業簽訂培訓契約,明確培訓內容及雙方義務等。這些年輕人在通常為期3年至3年半的職業培訓中每周約3-4天在企業里作為“學徒”受訓,餘下1-2天則到職業學校作為學生上理論課以及一些文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