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知識點輔導:四診概要——望診

望診內容方法,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 
兒科望診可分為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總體望診包括望神色、望形態,分部望診包括審苗竅、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紋。
望診注意事項
1.望診時應按順序進行,先整體望診後分部望診。有些望診會引起小兒不適與反抗,如察口、察舌,應放在四診其他項目完成後再進行。
2.望診必須在自然光線下進行,以免影響望診效果。
3.看指紋是一種輔助診法,適用於3歲以內小兒,當指紋觀察結果與症狀、舌象不符合時,可“舍紋從症”。
望 神 色
面部望診是小兒望神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用的面部望診方法有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臟,臨床上主要根據五色主病來判斷小兒疾病。
 1. 五色主病:所謂五色指紅、青、黃、白、黑,又稱五色診。
面呈白色,多為寒證、虛證、吐瀉。
面呈紅色,多為熱證。
面呈黃色,多為虛證或有濕,可見於疳證、積滯、蟲證。
面呈青色,多為寒證、疼痛、瘀證、驚癇。
面呈黑色,多為寒證、疼痛、驚癇,或內有水濕停飲。
 2. 五部配五臟 五部指左腮、右腮、額上、鼻部、頦部。五部與五臟的關係。
望 形 態 
望形態包括觀察病兒的形體和姿勢動態等變化,以推斷疾病的性質。
1. 望形體 主要包括頭囟、軀體、四肢、肌膚、毛髮、指(趾)甲等,檢查時應按順序觀察。凡神態活潑,肌豐膚潤,毛髮黑澤,筋骨強健,發育正常者,為胎稟充足,營養良好,健康的表現。
2. 望動態 包括身體各部分的動靜姿態變化。正常小兒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活動自如,無痛苦或不適的表現。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態。
望 苗 竅 
1. 舌象臨床上望舌,主要觀察舌體、舌質、舌苔三方面的變化。
舌體胖嫩,舌邊齒痕顯著,多為脾腎陽虛,或有水飲痰濕內停;舌體腫大,色澤青紫,可見於氣血瘀滯;舌體胖,並有裂紋,多為氣血兩虛;舌體強硬,多為熱盛傷津;急性熱病中出現舌體短縮,舌乾絳者,則為熱甚傷津,經脈失養而攣縮。(還有木舌、重舌、連舌、弄舌、吐舌)
2. 目察目首先要觀察眼神的變化。健康小兒黑睛圓大,神采奕奕,為肝腎氣血充沛的表現。察目時,還應觀察眼瞼、內外眥、白睛、瞳仁的變化。
3. 口察口時應仔細觀察口唇的顏色、潤燥和外形的變化。
4. 鼻察鼻主要觀察鼻內分泌物和鼻形的變化。
5. 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斷小兒體質強弱的一個標誌。小兒耳殼豐厚、顏色紅潤,是先天腎氣充沛,健康的表現。
6. 二陰男孩陰囊不緊不松是腎氣充沛的表現。
辨 斑 疹按斑疹的形態,有細疹、皰疹、斑疹、風團、白 等不同名稱。
細疹 細小狀如麻粒。
皰疹 形態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中有液體。色白如晶為水痘;若皰疹內有膿液,多為膿皰瘡。
斑疹 色紅較艷,摸之不礙手,壓之不退色,多為熱毒熾盛,病在營血;若斑疹欲出不出,隱隱不顯,或斑色紫暗,面色蒼白,肢冷脈細,為氣不攝血,血溢脈外。
風團 皮膚出現局限性水腫,如雲團樣,抓痕明顯,此起彼伏,反覆發生,見於蕁麻疹,因風邪客肌,血分有熱所致。
 又稱“白痱”、“汗疹”。為細小而表面隆起的含漿液白色皰疹,色澤光亮。白 以晶亮飽滿為順;枯白無液為逆,也稱“枯 ”,屬氣液耗傷之證。白 多見於濕溫證或其他熱性病長期發熱出汗後。
察 二 便 
除新生兒及較小乳兒大便可呈糊狀,1日3次左右,正常小兒的大便應該色黃而乾濕適中。正常小兒的小便為淡黃色。
看 指 紋 
指紋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內側的橈側淺靜脈,可分為風、氣、命三關,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看指紋是對3歲以內的小兒用以代替脈診的一種輔助診法。
正常小兒的指紋多數應該是淡紫隱隱而不顯於風關之上,若發生疾病,指紋的浮沉、色澤、部位等,都隨之發生變化。《幼幼集成》一書中對小兒患病後指紋的變化,用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作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