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預測江蘇07聯考命題趨勢系列:歷史政治科

  隨著寒假的到來,高三學生備戰聯考已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今年江蘇省聯考命題會往哪個方向走,這是廣大考生最關心的問題。晨報從今天起連續幾天刊登南京市名師對命題趨勢的分析,並推薦好題給考生參考,希望能調整和拓寬考生思路,迎接新一輪的複習。

歷史命題:以基礎為主首次出現選做題

今年聯考歷史卷以基礎為主,試卷題型、結構與前兩年變化不大,難度係數在0.65左右。這是南京市歷史學科帶頭人、一中歷史教研組長郭東輝在研究近幾年江蘇命題趨勢和今年的考試說明後作出的預測。

知識點和去年變化不大

郭老師說,江蘇省聯考自主命題已進行了三年,試題的風格特點日趨明朗。其主要特點、風格有:第一、注重對基礎知識和基本史實再認、再現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史實的準確記憶和再認能力,並且都是最基本的史實,基本上不需要同學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只要準確記憶就都可以回答出來。基礎與能力兼顧,以基礎為主。第二、既是對能力考查,也是注重對基本能力的掌握及運用的考查。這主要體現在主觀試題中。因此,可以預見的是,今年試卷仍以基礎為主。

從今年的考試說明來看,歷史增刪的知識點很少,和往年變化不大。試卷命題保持平穩,結構、題型穩定,難度係數在0.65左右,也就是說,150分的卷,均分可達97分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今年首次出現了選做題,可能會出現在大題中。這對考生來說是個利好,可以避免偶然因素造成的失手,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複習時不能抱投機心理,還是要全面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點。

著重考查比較思維能力

郭老師特彆強調,從這幾年命題趨勢看,聯考越來越注重對學生比較思維能力的考查。比如比較漢武帝和唐太宗時的民族政策,比較法國啟蒙思想和中國維新思想的哲學及其影響。此類題目所占比重很大,有時一年中三道大題全是比較題。2005年的三道問答題和兩道材料題(27、28題)都是考查比較思維能力的。

此外,聯考試卷重視對歷史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的考查。基本的歷史思維方法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從特殊到一般,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共性和個性相結合,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統一性相結合,辯證思維和比較思維的方法等。其中運用的思想方法主要是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概括歸納的方法和過程。

熱點問題多關注

郭老師說,對當前社會與歷史課本相關內容有密切聯繫的熱點問題,考生應心中有數。比如民族關係問題、科學發展觀、經濟全球化、多極化趨勢、和諧社會等。考生還要善於把中國史的相關內容放到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中去認識理解。比如去年聯考的第25題,中美關係就是把世界史和中國史的內容融合在一起了。考生還應適當注意對江蘇地區乃至江南地區相關史實考查,比如大運河、太平天國、江南手工業發展等體現地方特色的內容。

郭老師特別提醒,明年江蘇聯考就要按照新課程教材命題,考卷內容將有較大變化,風格特點也可能出現較大調整。因此,如果今年考不好,明年再考困難很大,因此必須下定決心和加倍努力去迎考。

[好題推薦]

推薦人:南京市歷史學科帶頭人、一中歷史教研

組長郭東輝

例題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議決,此次全國大會亦通過此議決,我們加入國民黨,但仍舊保存我們的組織。———中共“三大”決議

材料二: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國共兩黨親密合作,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運用價值觀的有關知識,談一談你對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方略的認識。(2)結合經濟常識,說明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如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3)結合政治常識,簡述“構建和諧社會,政府責無旁貸”這一說法的理論依據。

參考答案:(1)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促進作用。根據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實際,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成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綱領檔案,體現了這一道理。②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和社會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我們要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社會生產發展規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是正確的價值觀,對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2)①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促進城鄉二元結構的改變。②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③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投入。④加快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