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輔導:用另類方法擇校 依照個性挑大學(3)

  篇二:選擇怎樣的大學,即選擇怎樣的人文氣質

陳玲 甘海波 沈亞英 白聰穎 鄭建武

每個任都有自己的個性,大學也如同人一樣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不同的學校,會培養學生不同的氣質。大學有足夠的內涵和時間給一個成長中的學生帶去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解了大學個性,結合自身特點擇校,會更有利於內在潛力的發展。

趙融(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研一學生):

我是一典型的東北女孩兒,開朗、豪爽、健談,最初選擇求學北京是因為北京的氣候和家鄉的差不多,作為首都的北京無疑具備了濃厚的社會人文氣息,也同樣是學術的前沿陣地。我的學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學風淳樸。在這裡,我有機會接觸到各個層次的人,有助於自己整體意識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收到薰陶,處理問題時更具有全局觀。北師大的純樸校風幫助我確立了樂觀、積極向上的世界觀。

李可(上海師範大學大二):

儘管是一所以師範院校命名的大學,但實際上卻是一所綜合性院校。學校分東、西兩個部分,特色分明,東部以文科為主,西部以理科為主。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是很有優勢的,我主修的是理科,但副修都是文科。這樣的學習氛圍,對我多方面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成劍淳(大連外國語學院95級韓語系):

“崇德尚文兼收並蓄”,走在大外的校園裡,俯首抬首皆見這八個大字。最初,對這幾個字頗不以為然,在大外待久些,就會發現,這並非一句空泛的口號。專業課上,老師不止一次地灌輸:“外語,只是一種工具,不是你的專業。”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只要掌握好了“工具”的套用,大外鼓勵一切外語專業以外的學習。於是乎,拿著韓語導遊資格證的我,畢業不久又考了出版人員資格證;考過了日語一級的同窗,如今在法國念工商管理;年年拿獎學金的同系小師妹,如今在北大攻讀法律專業研究生……種種專業的錯位,卻讓人感受到大外教學理念的寬廣。

吳穎(黑龍江大學廣告學專業2000級學生):

黑大是一所綜合類的大學,專業面恨廣,學科很全。學校的人文氣氛很好,不像一般的理科院校,感覺很沉悶,黑大會經常舉行各種類型的論壇講座,請一些知名的學者給我們做報告,使我們接受專業知識以外的文化薰陶。黑大的選修課也是辦得很出色,門類眾多,很多外校的學生也來我們這裡旁聽,像我最喜歡的一門課是《傳統文化導讀》,對我們做人做事很有啟發。黑大不像一些著名大學那樣專著於學生的專業才能,更重視同學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我感覺我比高中時開朗多了,也善於與人交際,做事情也很又主見,對未來也有了一個明確的追求。

周達(廣州大學大三):

當初來廣州大學,是出於一種功利:大學畢業後只有到珠江三角洲這樣的發達地區才有發展前途,與其到時削尖了腦袋往這裡擠,還不如早點過來熟悉環境,打好基礎。我和我的校友們都習慣把廣州大學簡稱為“廣大”,並非字面上的簡稱這么簡單。五校合併後的“廣大”,將諸多高校的氣質交融成了一種大氣,在這樣的環境裡薰陶了幾年,我才發覺,當初自己的眼光僅局限在一個小地區,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更大動力。應該說正是“廣大”讓我明白了,只要有能力,天下不是只有一個“珠三角”。

勒碧(浙江大學信息學院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研二):

浙大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文化氛圍很好,有一些非常有見地的學者和教授。他們對於學術的那種追求的態度和一些帶著智慧的幽默讓我非常佩服。他們讓我學到了很多比較有意思的東西,不僅是專業上的,還有思想上的以及做人的態度上。

韓莉(四川師範大學2001級中文系):

剛進川師,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川師的校訓:“重德、博學、務實、尚美”,因為我們是師範類院校,畢業後,絕大部分同學會從事和教育有關的職業,所以樹立師德對我們每個人著力培養我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質量觀和人才觀,並在實踐中讓我們逐漸養成“精研學術、以志成才”的內在品質。

齊雲(西北政法學院大四):

濃郁的學術氛圍、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生活是學校的兩大特色。政法學院幾乎每周都舉行學術演講,邀請校外、校內的法律界知名人士主持演講。讓我們了解了更多的法學知識,開闊了眼界,也鍛鍊了我們的法律操作能力,另外,我們學校舉辦的“法律服務中心”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學生社團,在全國高校社團排名第11位,在社會上影響深遠。四年多的生活,踏實的專業知識加上日積月累的社會實踐經驗,讓我對自己的本專業有了更深的了解,讓我對就業充滿了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