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路:日趨擁擠的高考獨木橋

  4日,我省非美術類藝術考生步上了趕考之路。從1月到3月底,他們將輾轉數所城市、多所院校,向自己的音樂夢想發起衝擊。來自我省藝術專業考點辦公室的統計,今年,聲樂、舞蹈、樂器、主持、表演等非美術類的藝術考生有12208人,比去年增加近4000人,但來我省招生的外省院校數量卻比去年減少了4所,目前只有69所院校登記造冊。這意味著,今年音樂考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我的音樂夢想——

期待孔雀開屏的那份斑斕

為藝考,3年花費16萬元

院校藝術專業招考時間表被貼在小欣的房間裡,上面清楚地勾勒著適合她報考的院校及專業考試要求。這是小欣媽媽上網蒐集、整理出來的。

“媽媽是我的信息員,她四處打聽藝術院校今年和往年的招生情況,通過分析,她幫我選定了7所可以報考的學校,外地院校有4所。現在,她正聯繫外地的朋友幫著找出租房。”

小欣是東湖中學高三學生,面對今年的藝考,她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想到那么多同學搶很少的招生名額,我就越發不自信。”小欣吐著舌頭說。

小欣4歲半開始學鋼琴,國中學習壓力增大後,她便暫停了鋼琴學習,一心一意衝刺中考。雖然中考失利,但小欣還是憑著鋼琴特長,以藝術生的身份進入重點高中。於是全家人商量,讓小欣重拾鋼琴專業,走另一條高考之路——藝術高考。從那時開始,小欣的媽媽便辭職在家,開始陪讀。

這個家庭為了實現孩子的音樂夢、升學夢,付出了諸多財力和心血。樂理、視唱、鋼琴、聲樂,這4項是不少音樂專業的必考項目。由此,許多考生專攻這4項,以求拿到更多院校的專業合格證。高一時,小欣每周到武漢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和鋼琴,費用是每周600元;高二,她又在外面找老師學樂理和視唱,費用增加到每周1000元;高三,為了多一條錄取渠道,小欣開始學音樂學,每周到專業老師那兒學習民族史和西方音樂史,費用增加到每周1600元。記者粗略統計,僅師從校外專家的學習費用,小欣家三年就要花16萬元。

為孩子,家長再苦也樂意

近日,記者到外省院校今年在我省招生現場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遇見了小汪的父親。汪爸爸獨自在那兒諮詢南昌大學的招生情況。原來,小汪非中央音樂學院不上,從去年9月份起,他的母親就陪著他在那兒求學,師從音樂學院的老師學習專業知識。

“兒子從國小民樂,老師都說他的天賦不錯,有音樂才能。因此,孩子的眼界很高,理想就是報考中央音樂學院。所以,我們盡其所能幫助他。”據汪爸爸介紹,在北京學習的費用更高,因為需要專家的點撥,大家排著隊在老師家門口等著,一節課45分鐘,需要800元。母子倆為了省錢租住在6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就是這樣,一個月的花費還需6000多元。汪爸爸拿出了8萬元,專門給孩子這一年的專業學習和母子倆在外趕考之用。

“中央音樂學院的競爭太激烈,我擔心他考不上,所以今天過來看看這些院校的招生情況,徵求孩子同意後,想幫他報幾所,留條退路。”汪爸爸告訴記者。

家有藝術考生,父母的物質壓力和精神壓力都大。其實,懂事的孩子也是如此。

“為了我,媽媽辭職在家,沒有自己的生活,爸爸一人在外辛苦工作,想到這,我就內疚,壓力也就更大了,如果考不上,如何對得起他們?”小欣說道,這是許多藝術考生共同的感受,因為相對於普通高考學生,家長為他們付出得更多,光龐大的費用就可把父母拖得辛苦不堪。

一切財力和心力上的付出,孩子和家長都心甘情願,他們期待著考上理想大學,展示孔雀開屏時的那份斑斕。

文化成績不佳——

高二“轉行”學音樂

去年12月底,鍾祥實驗高中的30多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武漢,開始了3個月的趕考之路。他們的目標明確,在老師的指導下多拿專業資格證。

“a學校雖然不在大城市,但是它在湖北的招生計畫不少,我建議大家都去考考,一來積累考場經驗,二可多拿專業合格證。b學校,今年的招生計畫太少,大家報考時想清楚呀!”報名點外,鍾祥實驗高中的陳老師扯著嗓子給學生指導。

這些學生中,大部分從高中開始學習音樂。為了能考多個專業,他們主要學4項:聲樂、鋼琴、樂理和視唱。在武漢的這幾個月里,他們平時就在租住地學習專業,報名考試時,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集體到湖北藝術職業學院來參考。

其中一名考生小易告訴記者,進入高中後,她的成績一直平平,平時考試只有300來分,因此,高二分班時,她轉向學習音樂。“老師說,只要拿到了專業合格證,我再在文化課上努力一把,就能考上本科。”一切從頭來過,小易不會彈鋼琴、不會識譜,音樂的學習對於小易而言,是痛苦的。

類似於小易這樣的考生還有很多,因為藝術高考對文化課的要求相對要低,許多學生到了高中才開始學音樂。以我省為例,2006年高考,文史類一本分數線為545分,而藝術本科(一)和藝術本科(二)的文化分數線均為302分。二百多分的落差,讓許多成績無望的考生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東湖中學高三學生林帆,高二才開始學美聲。這個開朗的小伙子一點都不避諱自己學習音樂的感受:“因為不喜歡,所以很痛苦。”他計畫報考10餘所高校,然後開始猛攻文化課,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我現在想的就是如何進入大學,一進去,我就轉專業。”林帆一談到母親,很是內疚。“這條路是媽媽為我選的,因為我的文化課實在很一般。每天晚上12點,網上會更新一批新的藝術考試信息,媽媽再累也會爬起來下載新信息,然後幫我整理和分析。太辛苦了!”

陪考父母——

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很累

6日,武漢音樂學院旁的一棟民宅。早就聽說,這裡租住的都是來趕考的音樂考生及他們的父母。記者敲門走進一間兩居室的房間,一名中年婦女在洗衣服。詢問得知,這位郭媽媽來自河南新鄉,因為到河南招生的藝術院校不多,她帶著女兒及其兩名同學於去年7月來到了武漢,師從武漢音樂學院的老師。“她們的第一目標都是武音,然後再考考其他院校。我們幾個媽媽就輪流到這裡照顧她們。畢竟都是女孩子,大人們不放心。”

房間裡堆滿了女孩子的衣物、書籍、樂譜。郭媽媽說,女兒是學聲樂的,嗓音條件不錯,全家人支持孩子走藝術高考之路。因為家庭經濟一般,孩子在當地學習,沒有找太好的老師,所以花費並不太大。到了武漢,她感覺花錢似流水。“學藝術就是花錢,我們還不敢跟老師喊窮,更不敢討價還價,怕老師多心,為了孩子只能打腫臉充胖子了。”

郭媽媽為自己的孩子算了一筆賬:聲樂課一節課500元,一個月四節;鋼琴和視唱一節課各200元,一個月四節;打算在武漢報考5所高校,報名費1000元;在琴房練琴,每小時10元,一天大概20元,一個月就需要600元;每個月租房費用平均每人300元;吃飯大概300元。這樣算來,孩子一個月在武漢的開銷就是5000元。要在武漢生活9個月,這樣算來就要花近5萬元的費用。

為何要在武漢學習這么長的時間?郭媽媽解釋,要請一名好的專業教授給孩子點撥需要提早,因為太多家長在後面排隊。並且來晚了,也租不到好一點的房子了。“這裡有不少來自各地的陪讀家長,沒事,我們還在一起交流考試信息。”

據了解,郭媽媽的經濟狀況一般,夫妻倆每月工資就二千多元。所以為了孩子,他們可謂傾其所有。她苦惱地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這條路,但是學校的招生計畫並沒有增加,所以不好走呀。如果早知道這樣,就不會支持女兒學音樂了。”

在談論大學藝術專業高昂的學費時,碰巧三個女孩回來了,郭媽媽忙岔開話題。事後,她告訴記者,她不想讓孩子為這些事再勞神分心。

艱難藝考路——

行進中仍能看到希望

每年,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的報考學生如雲。以前兩所院校的表演係為例,就有超過萬人報考,而兩校錄取率僅為3%。

競爭如此激烈,為何藝術類院校招生連年火爆?漢口鐵中藝術部主任羅高峰分析,首先是高中畢業生逐年增多,文化成績不佳的學生想走藝術高考捷徑,加上一些高中學校的盲目引導,導致學生盲目報考,這使得考生數量不斷增加。另外,眾多院校增設的許多新興藝術專業,也吸引了大批學生報考。

另外,羅老師還認為,影視戲劇類院校報考火熱,也跟青少年日益膨脹的明星夢有關。

還有一點就是,家長注重對孩子藝術特長培養,許多孩子從國小藝術,也導致藝術高考年年火爆。以我省為例,近年來藝術考級的學生達三萬餘人,目前正在接受音樂舞蹈類培訓的學生有6萬多人。如此龐大的群體,等到他們步入高中後,會有相當一部分走藝術高考路。

報考人多了,招生計畫卻較為穩定,這是導致藝考路越走越艱難的主要原因。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藝術生畢業後能走進藝術聖殿、繼續放飛藝術夢想的人,屈指可數。武漢音樂學院統計出來的2004年畢業生求職去向如下:272名畢業生中,近1/3的選擇到事業單位、文化公司、各類企業就業,多達100人;而到各類學校任教的有100人;去文藝團體工作的僅有8人。

即便如此,藝術考生和其家長仍看到希望,那就是藝術高考對學生的文化分依舊不高,再則藝術院校的專業資格證並不難獲得。記者從水果湖高中和東湖中學了解到,近些年來,有90%的藝術考生都能獲得院校的專業合格證,實力強的學生甚至可以獲得十來份專業合格證,選擇餘地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