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21世紀教育論壇:多元聯考 公平優先

  2007年,是中國恢復聯考制度30周年,五個省區將迎來課程改革後的首次聯考。聯考向何處去,一次次成為國人矚目的焦點。日前舉行的第六屆21世紀教育論壇上,專家們就“聯考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展開了討論。

論壇嘉賓

談松華(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
謝維和(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劉海峰(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聯考制度不能廢除

談松華:現在要不要通過國家的統一考試來選拔高校的學生?聯考這種統一考試的制度,它的合理性何在?有的人認為,中國這么大,統一考試不一定適合很多地方的實際。而從國際上的情況來看,通過選拔性的考試來選拔高校的學生,是很多國家通用的辦法。
那么現在涉及到聯考的問題這么多,我看還是對聯考的評價的問題。恢復聯考,改變了社會不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情況。而且,確實也提出了一個選拔人才的基本方法,使得不同社會層面的人群通過考試這樣的途徑進入了高等學校。
因此,今天我們討論聯考制度的改革,不是討論廢除聯考的情況,而是如何改進現行的聯考制度。
劉海峰:關於聯考的認識和看法,還存在很多誤區。恢復聯考的時候,大家並沒有感覺到聯考競爭有多激烈,沒有特別的壓力。現在錄取越來越多了,反而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其實根源在於獨生子女時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期望孩子將來的前途能夠更好。這種期望是根深蒂固的,很難改變。
而中學極為追求升學率,本身也是社會期望導致的。表面上看,片面追求升學率是應試教育的問題,而根源還是信奉讀書至上的社會傳統所造成的。
聯考制度是現實和傳統的結果,不可能脫離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從表象上看,聯考是招收新生的一種考試,它對中國小教育產生了很多消極影響。但聯考不僅僅是教育考試,還承擔著維護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巨大責任。實際上現在聯考有很多問題,是社會各種矛盾的集中體現。沒有聯考,這些矛盾多數還是照樣存在,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
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在堅持聯考的情況下,積極、穩步地推進聯考的改革。

考試趨向多元化

談松華:聯考究竟該怎么考?恢復聯考以來,對聯考改革的討論、研究和實踐從未停止過。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國家的考試機構,就請各方面的專家來研究聯考的問題,出了很多的方案。而且也作了一些改革的嘗試,比如說考試科目的演變,也嘗試過推薦、保送、特長生特殊錄取、高校自主招生試點等改革。
這些改革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一些措施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有一些在實踐中變形了。比如說保送生,後來並沒有落實下去,因為保送生不是按照要求來推薦。有的學校為了升學率,沒有把認為最有可能考上大學的來推薦,而是將中上水平的同學拿去推薦。特長生加分的做法也有一些弄虛作假的問題。
儘管我們作了很多改革嘗試,但是以知識為主要考試內容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以分數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這樣一種招生制度也沒有改變。所以,引起了社會上對現行的聯考招生制度的批評、指責。現在聯考升學競爭愈演愈烈,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而且它對中國小的影響是比較嚴重的,影響了青少年全面素質的提高。所以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改變,中國小要真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有一定的障礙。所以現行的聯考招生制度,確實迫切需要改革。那么這個改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一是招生。這兩方面一定要聯繫起來考慮,僅僅考慮考試制度是不行的,還要考慮招生制度。
考試制度改革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是考試科目、內容、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這是現階段最主要的方面。如果從長遠來看,聯考科目建議是不是採取這樣一個辦法,就是必考的科是“語文、數學、外文”。另外加試什麼?根據聯考學校的要求,比如說你考物理加物理,考化學加化學。
二是從內容上來看,改革的方向應該從現在比較偏重知識內容的考試,轉向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這一點是可以做到的。
三是方法上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試。因為每一次考試和招生學校直接掛鈎,那么多次考試對學生有多次機會,同時也可以減輕學生考試時的壓力。對於貧困學生考試成本的增加,可以考慮免除。這種方法現在就可以操作。
至於進一步改革的意向,比較多的意見認為,要去選拔層次不同的學生。也就是根據不同類別的學校,實行不同的考試。如高職高專不採取現在這種全國性文化考試的辦法,而是高中考試成績申請入學,或者適當地加試和職業、專業相關的一些相關技能。
一般的本科院校可以採用現在的統一招生選拔,研究型院校則適當地加試或面試來選拔。那么去年復旦和上海交大做了實驗,經過初步實驗的情況來看,效果還是比較好的。通過15分鐘的面試,至少可以彌補單純看分數這一點對學生了解的不足。現在對面試的顧慮,最主要就是增加成本,並可能出現腐敗行為。
復旦幾百位教授,在面試前兩個小時抽籤決定,然後哪五位教授考哪位學生,這種方法要暗箱操作就很難了。所以在程式上要把握好,要把“公平、公正、公開”放在首位。

招生更應考慮公平性

談松華:現在考試和招生掛得很緊,按照分數排隊錄取。這個做法,社會的接受程度最高。但是僅僅按照分數錄取,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學生的素質和他的特長。而且為了幾分、為了十幾分,可以拼上半年、一年,這對國家來講是一種很大的浪費,年輕人最寶貴的是時間。
所以完全以分數錄取學生,一方面造成了公平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方面確實不能很好地選拔人才。只考慮聯考成績,學生的社會服務、領導能力等等方面沒有綜合考慮。但除了分數,要把學生的其他方面作為錄取標準,又會出現真實性、可信度等問題。
  楊東平:從2003年以來,中央提出新的發展觀,提出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教育政策、公共價值和教育體系正在發生巨大的調整和改變。2006年是我們聯考制度改革非常活躍的一年,各地都在進行不同的聯考制度改革的探索。
聯考制度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考試制度;一個是招生制度。前幾年我們只是對考試制度十分關注,考哪些科目,怎么考,怎么運行?而這些年社會對招生制度的關注也在不斷增加。如果說考試制度關注的是如何選拔優秀,那么招生制度更應該考慮的是公平性。
所以,選拔優秀和招生公平這兩個問題,是聯考制度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聯考招生制度有了一些實質性的改革:一個是上海的自主招生,另外一個是中國政法大學實施了在全國各地均衡招生指標。這兩件事情都不是自上而下發生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上海兩所高校自主招生增加面試,毫無疑問是非常正確的。但也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自主招生的本地化和城市化,他們只面向上海市的十多所重點中學,並沒有考慮到外地和農村的學生。第二個問題就是高校招生成本的問題。有人認為如果在全國鋪開,招生成本可能會很高。過去的全國統一招生,採用網上錄取的方式,高校的成本是非常非常低的。
謝維和:在高等教育招生改革的時候,應該首先對中國高等教育招生有一個評估,有一個理性的分析,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一個改革的方案,我覺得是一種比較實事求是的方式。我個人認為,聯考招生的評價的標準和取向至少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應該為大學選擇合格的學生。聯考不是達標考試,不能完全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是一種選拔性的考試,所以有責任為大學選擇合格的學生,不管是哪一個地方的大學,都有選拔的標準。
二是應該引導素質教育的發展。不管怎么說,聯考對基礎教育肯定是有一個引導的作用。我們評價它時也要考慮,它怎么更加有效、正確地引導基礎教育,特別是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是適應經濟的需要。高等教育不是一種孤立的活動,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一定要適合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招生工作應該能夠滿足地方和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
四是符合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原則。教育是一種公益性的事業,首先應做到公平。

聯考改革要有可控性

談松華:考試招生制度涉及的問題、因素很多,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區,要求也不一樣。所以整個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恐怕要實行分區實驗,分布實施,創造條件,以條件定改革進度。
聯考改革不僅要具有科學性、可行性,而且要有可控性。要實施某個措施,必須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實行,如果失控了,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要先在某些省市做單項的實驗,在單項實驗逐步成功以後,然後在地區實現,進一步擴大實驗的範圍。也有人提出來,在不同的地區,招生制度改革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謝維和:發達地方、較發達地方、欠發達地方gdp的水平是不一樣的,需要的人才也是不一樣的。但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這些地方高等教育的結構非常相似,出現一種趨同性的問題。不同地區的大學招生沒有形成一定的特色,這不僅會降低高等教育質量,而且會直接影響高等學校學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