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少年發明獲國際大獎 聯考淘汰錄取無門

在2006年度國際中學生創新成果展中,濟南高三學生潘立群獲得“最佳國際項目獎”。據悉,這是中國選手首次獲得此項賽事最高獎。可是,他在今年聯考中僅考了379分,被淘汰出局。這樣的結果在現行聯考制度下似乎是公平的,然而人們在為他惋惜之餘,也提出了疑問:目前的人才選拔機制,會不會將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拒之門外?

大獎敲不開大學的門

今年4月,2006年度國際中學生創新成果展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

  山東師範大學附中學生潘立群發明的“可解決色覺障礙的交通信號燈”獲得工程學的一等獎——“最佳國際項目獎”。這是中國選手首次獲得此項賽事最高獎。此前,該項發明已申報了專利。

從哥本哈根回到濟南,從記者鎂光燈的閃耀下,潘立群回到一個冷冰凍的現實:一個月後,他要迎來人生中的一個轉折,參加聯考。

這時,立群的父親潘波卻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由於在高三痴迷於發明,加上在國內外比賽耽誤了大量時間,潘立群的成績從穩上本科滑落到連上專科都很危險。

5月12日,在和記者攀談時,談到兒子的前途,這位創新少年的父親流下了辛酸的淚水:“孩子很善良,也愛動腦子,專家說,群群的發明能造福數千萬色覺障礙者。可是我對孩子說,兒子,你可以造福社會,但你卻無法了結爺爺奶奶和父母讓你上大學的心愿。”

考試成績出來了,379分,父親的擔心成為現實。潘立群試著向北京、天津、江蘇、廣東等地一些自主招生的高校推薦自己,但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在三四月份就結束了,沒有一所學校破格錄取他。

新型紅綠燈造福色覺障礙者

一次偶然的機會,潘立群了解到全國有近6500萬的色覺障礙人員,這些人面臨著無法識別交通信號燈的困惑。當時,他就想:能否發明一種讓色障者也能夠識別的交通信號燈呢?

去年,進入高二時,學校組織青少年科技創新競賽活動點燃了潘立群創造的火花。在老師的指導下,他查閱了大量資料,還經常到馬路上觀察信號燈閃爍的規律,不斷嘗試,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案,即通過改變電路,在紅燈中加入圖形“×”,在黃燈中加入圖形“-”,綠燈保持不變。這樣,紅燈亮時“×”同時閃爍表示禁行,黃燈亮時“-”同時閃爍表示等待,綠燈不變表示通行。這使得色障者也可以通過燈的閃爍和圖形識別看到紅綠燈。

這個發明得到了專家的讚賞:它看似簡單,僅僅是改變了電路設計,卻很可貴,是設計思路上的創新。首先,它符合各國信號燈的使用慣例和有關標準,而且不需要增加成本;其次,它既不影響大多數人的使用,同時又能滿足色障者的識別需要。

濟南市公安交通科學研究所所長田夫說,這是一個突破,是一項很實用的發明。現在濟南市色障者約20多萬人,這部分人不能考駕駛執照,不能開車,連過馬路都比較困難。潘立群的專利可能使這一現象成為歷史。

參加比賽錯過保送時間

“如果以前知道高三參加‘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不能保送上大學的話,我說什麼也不會讓孩子參加。”潘波百味交加地對記者說。

潘立群從事發明的指導教師劉玉修介紹,如果是高一、高二時在山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一般都能保送讀大學。潘立群的這項發明是在2005年10月申請的專利,在山東省獲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是今年4月,隨後參加了國際比賽,錯過了保送時間。

採訪中,談到聯考,潘立群忽然問道:“假設你面臨著上哈佛和發明電燈泡的選擇,你選什麼?”沒等記者回答,他說,“我會選擇發明電燈泡。”“雖然耗費些時間,我覺得很值。它對龐大的色障人群會有作用。不過,說真的,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上大學。”

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的潘立群認識到了“成績”的重要。聯考成績出來的第二天,立群的父親給記者發了一個簡訊:“成績出來後,他被家裡所有人指責……他認識到了成績的重要……從這一點,我們看到了孩子更好的將來。”

“社會上都說鼓勵創新,但兒子只有靠考試成績才能進入大學,社會對於創新的冷漠令人寒心。”潘波說。

呼喚創新人才深造“直通車”

潘立群的經歷,引起一些教育專家的憂慮:在建設創新型社會的今天,一個富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僅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被大學拒之門外,這看似公平,實際上並不公平。

“像潘立群這樣的學生,如果能有機會進入氛圍好一些的大學深造,憑他的能力和興趣,將來會做出更大的發明。”劉玉修對此深信不疑,“一個對社會有責任心、敢想敢幹的學生,進入大學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對社會的貢獻也許並不比聽話、學習成績好的乖學生差。”

但問題是,在“成績”面前,如何搭建起創新人才接受高一級教育的“直通車”?

教育專家李希貴認為,就像運動員一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長,有的善於思考,有的長於動手;有的喜歡形象思維,有的熱衷抽象思維,但目前的聯考流水線只接受標準件。用單純的分數衡量個性各異的人才,就像讓舉重運動員參加長跑比賽一樣,既難以選拔出創新人才,更難培養出創新人才。

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說,從目前來看,“聯考”不但是高中教育,也是整個教育的一個 “瓶頸”。從國小教育就開始準備,好像教育除了“升學”沒有別的目的。應該探索一個真正能不拘一格選拔優秀人才的錄取制度,把束縛在整個教育系統身上的聯考“鐐銬”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