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務員報考熱”背後的信心鬆動

2006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日前結束。據人事部統計,全國大約有36.5萬人參加了這次考試,比上年增加47%,北京市參加考試的人數達5.6萬。10282個崗位平均每個有35人競爭,個別崗位競爭者超過2000人。這樣的競爭態勢可用“慘烈”來形容,其難度已遠超過聯考和考研。
年輕人對公務員崗位為何趨之若鶩?媒體上經常提到的原因有:穩定,公務員的職業發展、工資福利、退休養老有較為完備的保障體系。體面,公務員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在社會階層序列里處於強勢地位。有成就感,一項調查顯示,公務員在26歲—45歲間,45%的人有職位升遷空間;在46歲—55歲間,84%的人沒有升遷空間,但正享受現有職位的成果,滿意度也比較高。除了這些誘人的外在條件,還有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心態也在改變著他們的就業取向,那就是:年輕人投身市場建功立業的信心正在鬆動。

目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在巨觀經濟形勢大好、gdp連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開始顯現,部分先行一步的產業和行業,在新的困難面前暫時無力闖關,出現了市場萎縮的現象。以職業足球為例,10年前甲a聯賽剛剛開張的時候,先後出現過太原、成都、濟南等四五萬人的體育場場場爆滿的金牌球市,如今“甲a”升格為“中超”了,聯賽的平均觀眾人數卻僅為每場1.2萬人,能有2萬人的平均上座率就是大牛市了。觀眾人數的下降,贊助商全線撤退,電視轉播銷售不暢,跟多年前大秤分金的紅火相比,如今的中超一片蕭條破敗,大多數俱樂部艱難度日,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自然不敢貿然進入。這樣的現象或多或少也出現在房地產、教育、證券業中。而僅僅在幾年前,它們都是青年學子們心嚮往之的熱門行業。有分析家說:“人們紛紛走避市場、投向公務員懷抱現象所彰顯的,正是他們對市場的恐懼。”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肯定不是一個正常現象。公務員的職位有限,如此畸形的競爭,將使大批失敗者的心裡蒙上巨大的陰影;再者,大學裡的專業是細分的,“英雄不問出處”,一窩蜂殺向公務員,是對教育資源和專業人才的極大浪費。對此,國家還是應該有一定的調控措施。首先,應著力提升公務員以外的勞動者的收入和地位,而一些風險性比較高的行業,更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經過艱苦的努力獲得成功者應能得到豐厚的回報,即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也應有一個“救生圈”漂過來。還有尤其重要的一點,應為公務員以外的職業創造更大的上升空間。

  一個理想的職業應該是既能滿足人們一定的物質需求,同時也能滿足人們一定的精神需求。在馬斯洛的理論中,自我實現是人類的最高需求。在我國當下,公務員最容易獲得這種滿足。要想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就需要為所有的職業創造大致均等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