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申論真題

2006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

申論試卷及參考答卷

滿分:100分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後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給定資料

2005年9月20日,新華網就經濟社會安全穩定發展的相關話題邀請專家與網友進行了線上交流。下面摘錄了這次網上交流的主要內容(未作文字疏通)。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突發性的公共事件也時有發生,如2003年非典爆發、重慶開縣井噴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雲虹橋踩踏事故,2005年江蘇淮安氨氣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豬鏈球菌事件,一次比一次強勁的颱風的侵襲,一次又一次的礦難,等等。這些問題的積累已經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鑒於此,有關專家指出,應儘快找出當前社會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弄清其性質及產生的根源,以便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調整。今天,我們邀請社會發展問題研究專家、××研究部d部長做客“新華訪談”,就經濟社會安全穩定發展的相關話題,與網友線上交流。

歡迎網友踴躍參與提問。

主持人:d部長,現在自然災害和疾病發生越來越頻繁,政府是否應把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列為考核執政能力的指標?

d部長:首先要理清什麼是突發公共事件。它不是一般的事故,有人混為一般事故,不太準確。當然,如果由於政府本身的執政能力而發生問題,使一般事故擴大為突發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問題。

一般情況下。政府對各種自然、人為的相關事故都有一套處理程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處理程式,一般情況下不會變成突發公共事件。在工業化初期,火災曾是突發公共事件一個重要的隱患和誘因。但在建立消防隊和聯防機制之後,火災就不再成為一個突發公共事件的主要誘因了。

實際上,在整個人類和自然界的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原來沒有遇到過,或者原來遇到過但影響沒有這么大,比如自然災害。由於中國人多,在某些建築物或者大型活動中,產生的踐踏事件等等。

實際上突發公共事件主要不是來自於這個領域。政府具有很強的動員機制,因此遇到非典的情況,政府的控制很及時,非典並沒有證明中國的控制能力不強,而證明了動員機制還在起作用。而且能夠比較有效地遏制突發的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突發事件。

主持人:剛才您說的如何界定公共突發事件,是隨著社會的推進和人數的增加,概念也在發生變化。我們細化什麼是公共突發事件,一般的交通事故每年的死亡率非常大,就個案來講,一個一個形成不了一個公共突發事件。比如火災以前曾經是公共突發事件。

d部長:17世紀初倫敦發生的大火,是導致國際消防隊建立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首先我們理解什麼是突發公共事件的概念。

網友“多多到天堂去了”:請談談建立國家總體應急預案的必要性,預案必須具備哪些內容?

d部長:從現在開始,建立國家的總體應急預案是有必要的。這種必要性在於,倒不主要是來自有無自然災害,因為海嘯、地震,包括大的颶風,這類災害以及災害的嚴重影響是不可預料的。但是對這些災害,一個有組織的政府是有一整套的,比如有防災委員會、防洪局、地震局,都已經常規了。

最重要的是,由於我國處於工業化進程的特殊時期,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社會矛盾引發的公共突發事件在增多,比如征地引起老百姓集體的訴訟、集體上訪。上次由於新聞界的關注,把一個大學生死亡變成了一個公共事件,最後導致我們把遣返站變成救助站。這恐怕今後應該更加注意。

主持人:我們在訪談前溝通的時候曾經提到法律永遠是滯後的,大學生死亡的案例,在某種程度上,一個新類型的事件出來以後,相應的應對機制也有可能最後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機制。

網友“七子之歌”:如何提高社會各界危機意識?我們還是應該從思想上提高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意識。

d部長:從這個角度講,恐怕更多的是要引導公眾,來關心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建設。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設計。但是和西方市場經濟其實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方面,哪些應該是由政府承擔的責任,哪些是市場解決的問題,應該有一個責任界限。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出現不能正確應對突發事件的問題,比如非典出現的時候,由於我國多年以來,國家防疫部門,自己要掙錢、賣藥,國家的經費大量減少,以為非典可以通過市場解決。整個防疫系統本身就不起作用了,以至於在廣東發現病毒之後,不能夠很快加以確診。由於沒有明確的協調機制,當時幾個部隊的研究人員和地方研究人員為了樣本,還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見。以上情況都延緩了我們對非典的應對。

但是,一旦國家動員起了相關體制以後,由於國家動員體制很強,所以很快就在各個城市實行了隔離,所以非典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我們想到,我國公共防疫體制還應該是國家出錢,應當加強科研水平,才能夠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等到流行病發展到相當規模的傳染程度,我們再應對。

主持人:從社會發展研究方面看,您判斷在應對非典問題上,我國的快速反應機制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平?

d部長:相對於西方民主國家來說,我國目前黨政統一的領導體制肯定更有效。因為非典當時已經產生了小規模的傳播,這種情況下很難抑制,但我們很快把它抑制了。

主持人:有網友問,是什麼原因引發了這些危機?我們今天探討所有危機,這個問題太大了。

d部長:突發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法,一種是已知的,一種是未知的,非典屬於未知傳染病。突發事件不一定成為公共事件,如果衛生防疫體制有效,就會及早隔離,而不會成為公共事件。由於衛生防疫體制本身出現問題,一直到出現小規模流行的時候,才引起了我們的警覺,這樣一個突發事件就變成了公共事件。但是在變成突發公共事件之後,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回應,就抑制住了。最後降低了公共事件的危害,但實際代價並不小,很多醫護人員也都感染了非典,相當多的非典患者由於對病毒未知,還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網友“雪夜的情懷”:我國是否已經初步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其積極作用是什麼?

d部長:7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年人大開會的時候,各個代表提出應當建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的總體應急預案,這個意見已被國務院認真執行,已就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進行了討論並通過。這個預案是由25件專項應急預案和80件部門應急預案組成,有相當部門省級機構已編制了自己的應急預案。全國應急預案的框架體系應當說已初步建立。

主持人:應對突發事件的解決思路大體是一個體系嗎?

d部長:非典以後,相當多的境內外學者向國務院建議要成立國務院或者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被國務院內部討論否定了。原因是,既是突發事件,有很多原因我們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不管發生什麼樣的突發事件,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時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則、組織體系和協調機制。

比如現在發生了一起非常大的交通事故,那么,醫療救護單位應當怎么救,交通部門怎么疏散交通,廣播系統怎么呼籲部門給予協助,不要造成擁堵,這需要各部門之間的配合,一起完成社會救助行動。因此,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的本質就是一個工作原則、組織分工、責任分工以及協調機制。比如水災、地震過後往往有大病,所以不是簡單把水災或者地震的事故處理了,事後還要有後續的步驟。另外,大的自然災害過後還要有重建工作,第一步救人,第二步防疫,第三步恢復建設,這需要國家投入和社會機制結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發公共事件的嚴重性,您認為,我國目前處在突發公共事件的高發時期嗎?

d部長:當前我國是處於突發公共事件的高發期,我主要指社會根源的突發公共事件。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的速度很快,特別是入世後,相應的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服務機制不夠完善。比如社會保障系統,養老系統保障不到兩億人,醫療衛生系統城裡人不到一半,就更不用說農村了。有些情況下,城市化進程很快,包括一些大的建設、道路、水庫、征地等等。由於補償機制不夠完善,導致部分社會群體的利益受損害,因此引發了一些社會根源的突發事件。我認為是突發公共事件高發期,並不是說現在自然災害越來越多,自然災害有它一定的規律。

主持人:上帝要懲罰人類,並不是在人類有準備的時候,也不是集中在某一個階段里。

d部長:比如海嘯,有很多年在中國小地理書中都不是重點內容,但東南亞的海嘯,大家又認為應該納入教材了。但是我認為這是偶然事件。

網友“有遙遠的地方嗎”:災害頻發從哪幾個方面考驗民政、財政和衛生等方面的救災應急反應?

網友“多來米”: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今年夏天,全國共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不同程度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10902千公頃,成災5595千公頃,受災人口15078萬人,死亡1024人,失蹤293人,直接經濟損失1028億元。

網友“西格瑪”:今年遼寧“8·13”洪水災害是1995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夏季因雷擊造成的傷亡人數也是近50年來最多的一年。

網友“望江樓主”:雖然災害天氣給經濟造成巨額損失,但颱風、暴雨造成災害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大量降水。水資源的補充,對於植被的生長還是大有好處的。

網友“綠色的遠山”:我家在山區,小時候,那裡山清水秀,樹木蔥鬱,如今再回去看,大山光禿禿,原本有的樹大都被毀。一下雨,洪水比以前又大又猛,還出現土石流,引發悲劇。生態環境再也不能破壞了。森林砍沒了,草地挖空了,我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就如同擺在“火山口上”了。

d部長:一個國家總是要有一定富餘財力,包括物資儲備,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包括經濟的、政治的。這種能力是一個國家政府是否成熟的表現。我們不是動不動一遇到自然災害就到國際上呼籲救中國。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所以我國在這方面一直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我們過去政府體制機構建設中就已經注意到,我國有糧食儲備、銀行儲備,財政也留有餘地,包括我們為民政部準備的救濟款。

如果沒有,就進入下一年的財政預算。中國老百姓儲蓄的積極性特別高,已經相當於我國一年的gdp,中國未雨綢繆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沒有儲備的問題。另外,在中國的歷史中,有唐山地震救災的經驗,武警部隊和野戰軍如何協同,這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分了四個級別,在不同的級別上,不同的政治機構或者特殊部門、特殊力量會介入進去,這是由中央統一指揮的。

網友“zza0”:應急並不等於浪費,我們在總結非典成功經驗時,決不能忽略它的巨大浪費。最近礦難事件也充分說明這一點,浪費是何等的驚人,又是何等的冠冕堂皇。

d部長:“浪費”有兩方面的含義,不應該花的錢花了,是浪費。有一些情況,特別是當突發公共事件原因不明的時候,有一些防禦性措施要付出代價。前兩天台風“麥莎”在浙江沿海登入的時候,我就被困在杭州了。這時中央防災救災委員會下令,飛機停飛,要求幾十萬人撤離,這要產生代價。

事後可能風暴沒有想像的那么大。因為老天爺的事誰都說不準。在浙江的時候風力是12級,這樣的風速肯定要造成大量的損失,所以人員要很快撤離。不管由於什麼原因,颱風上岸以後風速減緩的快慢,這無法預料。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撤離。當然,如果把防災救災的款、國家物資用來大吃大喝,把錢裝在腰包里,當然是不能容忍的。

網友“一言九鼎”:請您舉幾個例子表明應急預案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

網友“英崗嶺”:請您舉幾個例子表明同樣的危機、不同的結果。

d部長:國際、國內的例子都有。國內的例子,今年春天“流行性腦炎”又出現了,這種病已經多年沒有發生,不存在病毒未知的問題。非典以後,我國建立了比較嚴格的衛生防疫報告機制,這和衛生領域的應急預案是吻合的。這次流腦在南京、江蘇一帶大概只四天就解決了。美國的颶風這次很大,但令人驚訝的不是颶風的破壞力,而是一個政府、一個最強國家政府竟然在颶風發生後一個相當長時間沒採取有力行動。同樣類似級別的颶風,在加勒比經常發生,有一些人不屑古巴的體制,但古巴的每次颶風沒有造成大的影響,因為國家採取動員體制,有一套應急機制,很容易形成大家迅速疏散。

網友“黃浦江邊徘徊”:危機預案對經濟社會安全穩定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d部長:有一個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是為了保證我們經濟發展的連續性,防止突發的自然災害或者社會事件導致整個經濟發展中斷。主要意義在這裡,同時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減少我們人員財產的損失。

網友“池塘邊的小草”:中國人的危機意識如何?如何提高國人的危機意識?

主持人:這位網友可能更針對中國人的特點。

d部長:我們國民的危機意識是世界各民族危機意識中最強的。表現在兩方面,第一,中國歷史傳統中家庭的意識非常強,所以家庭本身作為社會保障單位,對家庭成員遇到不測事件大都有準備。第二,中國文化5000年,遇到很多次大災害,中國人的儲蓄意識非常強,中國人的儲蓄水平是國際上最高的。比較高的儲蓄率反映出國人很強的危機意識。中國老百姓,由於收入差距拉開,確實有很多人要飯。但一位以色列的朋友跟我說,以色列和中國人很少在國外要飯。因為他們未雨綢繆,即使很窮也要面子。

網友“上海之夜”:當前我國社會領域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引發突發事件,誘因是一個前提。

d部長:今年提出為“十一五”準備的社會保障材料,曾提出就業是當前面臨最大的社會問題。現在處於勞動比重非常高的階段。獨生子女也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業很困難。就業是人生存的一種基本手段,如果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就業是人不脫離社會重要的媒介,如果沒有就業,就很可能游離於社會之外。

實際上西方國家從1760年到1960年,從瓦特發明蒸汽機到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就沒解決就業問題。我國人口,解放後6個億,改革開放10億,巨大的人口又不可能到國外移民。西方兩次世界大戰消滅人口,我們不希望這樣的事在中國發生,所以就業問題更嚴重。所謂工業化、現代化,本質就是資本、技術替代勞動力,不斷替代勞動力。

主持人:這個問題對勞動力市場又形成一種新的矛盾。

d部長:由於現在產業結構調整非常的迅速,造成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矛盾並存,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如果這些人的就業問題長期解決不了,就是最大的社會隱患。

西方國家看,社會穩定不是靠消除就業問題解決的,而是靠建立社會保障和實行國家福利政策解決。我們要給失業家庭以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們的子女能夠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使失業的家庭也同樣對未來充滿希望,而不是消滅失業。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寫的是失業率低於4%就是充分就業。

網友“枉評天下”:d部長,您好!請您談談,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政府應當做什麼?社會應當做什麼?老百姓又應當做什麼?

d部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責任。在西方社會,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以後有一些自願的團體,或者非盈利機構參與救災活動,這是值得讚揚的。我國對這種行動也鼓勵,在海嘯中我們政府鼓勵大家為國外的受災提供救災和醫療服務,包括志願者。在沒有突發的自然事件或者社會根源事件發生的時候,我覺得老百姓主要還是安居樂業,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網友“完美的追求”:如何打造應急預案的“經濟基礎”?

網友“科學與發展”:如何利用經濟手段介入應急預案,包括利用商業保險等機構行為?

網友“枉評天下”:一般來說,應急預案都有“人防”和“技防”一說,這兩方面不難理解,經濟手段介入應急預案一說比較新鮮。請您談談,“經濟手段”介入預案的含義是什麼?

d部長:我覺得經濟手段不能直接化。目前提到的經濟手段是一種商業保險,商業保險只能對已知自然原因的災害做出反應,不能對未知的自然災害或者社會根源的問題做出反應。比如,你無法為非典保險,因為不知道它要來。現在還沒有聽說哪個國家建立海嘯保險,因為很多年也不發生一次,不可預見度太高。對未知、社會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還是需要政府做出反映。如果政府沒有能力做出反應,這個社會就要改朝換代。

主持人:您說得非常尖銳。

網友“感動也是一種精神”:在面對突發事件問題上,如何重視各種社會問題之間的聯繫和政策協調?

d部長:國家由於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努力,收入差距拉大了。有時人們之間的感情淡了,發生了階層對立或者利益上的差別。我覺得在自然災害面前,自然災害導致的突發公共事件面前,大家應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一個公民的本份。對社會根源的突發公共事件就難說了,這時會有利益衝突。這時更重要是要調整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能做工作的恐怕還是政府。

各利益集團面對突發公共事件還要以大局為重。我們就是這樣作的,由於下崗人員分流,養老金措施有問題,導致靜坐、遊行、示威,各級政府官員和各級黨組織還是採取了儘量不讓矛盾激化的方式,協調解決。而不是訴之於法院,在社會變革很快的情況下,法律效力往往滯後。食品安全預案中,規定了主管部門綜合協調的職能,但現有的《食品衛生法》沒賦予主管部門綜合協調能力。從這點來看,我們恐怕需要修改《食品衛生法》,並制定《食品安全法》。

人們對待公共防疫機制還要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這是我們從非典中得到的最大教訓。我們認識到,公共衛生防疫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我們改進的最大一個教訓。

主持人:隨後,在一系列衛生防疫體系可能面對的問題上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d部長: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引起人們對政府公共職能的反思,二戰以後,由於工人、黑人的參戰,西方各國普遍建立了社會保障,推行了社會福利政策,自稱為“福利國家政策”。這種情況下,由於人口規律的不熟悉,過於樂觀,導致西方社會保障標準過高和經濟不可持續的問題。在柴契爾、里根時期提出反思。要社會保障由家庭分擔一部分,政府只承擔最低的社會保障責任,這個改革是必要的。但在改革過程中,一部分經濟學家好像認為所有的公共服務職能都可以市場化,就走過頭了。

非典不僅提醒我們疾病防治的公共職能,也提醒我們普及教育、社會救濟包括防災減災,以及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是否都能夠市場化的問題。我們鼓勵民間機構、非政府機構積極參加,而不是政府放棄責任,讓民間機構、非政府機構公民自救,這是非典給政府最大的啟示。

網友“望穿還是枉樂”:北京密雲虹橋踩踏事故留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

d部長:這屬於社會根源的問題。比如伊斯蘭教在麥加的踩踏事件、印度教在神廟的大型活動的踐踏事件,是類似的。中國存在佛教的問題。但是喜慶活動、節慶活動中,發生悲慘的踩踏事件屬於政府對組織工作的不力。

網友“二月的那場雪”:從北京大雪堵路到下雨不愁的變化,體現出來哪些方面的轉變?

d部長:北京大雪堵路和大雨塞車都是存在的,大雨塞車是由於我國的地下水系統不好。北京大雪堵路是由於機動車增加太快,同時出了很多新手,這也是一個特殊的原因,屬於經驗問題。北京的交通確實存在很多瓶頸,這是交通部門的問題。很多國外的專家提出,北京的環形路不少,但是放射狀路太少,不利於疏散交通。這是需要在城市規劃體制下解決的問題。另外就是掃雪的問題,過去是作為公共服務,後來要求各單位自掃“門前雪”,這也是產生問題的原因。

主持人:在應對突發公共問題上,我們還應當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教育工作等是否應該把這方面的知識和制度方面的知識納入到教育體系中。

d部長:我認為作為普通教育、常識教育是需要的,通過公示的方式讓老百姓知道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應該找哪一個部門。但我不主張把突發公共事件教育寫到課本中去,因為我們不能等著上帝向我們發怒。但是作為普及性常識教育我認為是需要的,包括對國外的旅遊者遇到交通事故、火災等問題找誰,是一個國家管理成熟的標誌。

主持人:您提到不能等著上帝向我們發怒,非常有啟發。社會問題的複雜性,在於任何一個突發事件都有可能把潛在的社會矛盾引發出來,威脅整個社會的安定,所以必須防患於未然。我們期待社會更美好,生活每天都風調雨順,同時,我們也希望有足夠的力量來應對一切突發性事件,天天都是好日子,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d部長:我同意你的意見。

主持人:謝謝d部長,也謝謝各位網友的參與。

線上交流結束後,有不少網友發表了如下帖子:

網友甲:要使經濟社會安全穩定地發展,就要提高政府職能部門的執政水平,以消除突發公共事件的主要來源,如:海嘯、地震、火災、大雪堵路等各種自然或人為的相關事故,從而把社會損失降到最低。

網友乙:非典疾病雖然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我國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事件卻不僅僅是自然災害,而是由於各種社會因素引發的突發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這一事件說明我國的衛生防疫體制有待完善。

網友丙:能否妥善處理突發公共事件,與國家是否強大並沒有關係,關鍵是社會制度是否優越。比如前不久美國紐奧良的颶風災害,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就說明不是國家強大就一定能應付得好突發公共事件。

網友丁:“上帝”要懲罰人類,並不是在人類有準備的時候。在情況不明的時候,採取防禦性措施,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即使災難並沒有降臨,也得承認這些代價是必要的,而不應認為是浪費。

網友戊:政府必須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管理機制,但並不是說有了這種管理機制,一般事件就不會變成突發公共事件。預防突發公共事件,不能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靠經濟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預防得了。

網友己:成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關鍵,是在其爆發之後政府有能及時應對的專門機構。因為未知的、社會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不可預見度太高,如果政府沒有能力做出反應,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三、作答要求

 

1.假設你是一位新錄用的公務員,請用不超過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長談話的主要內容,以供領導審閱。要求:概述全面,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語言流暢。(滿分30分)

2.線上交流結束後,網友發表的帖子,有的與d部長觀點不一致。請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對與d部長觀點不一致的帖子,具體說明為什麼不一致,說明的字數應在規定篇幅內。對觀點一致的帖子請勿作答,否則扣分。(滿分30分)

網友甲 網友乙 網友丙  網友丁  網友戊 網友己

3.在我國,妥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是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請你就我國政府如何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寫一篇文章,談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擬標題,觀點明確,聯繫實際,分析具體,條理清楚,語言流暢。字數在1000~1200字之間。(滿分40分)

 

參考答卷

1.【答卷】

圍繞突發公共事件及相關問題,d部長與網友進行了廣泛交流。其談話要點主要如下:

(1)突發公共事件不是一般的事故,其發生原因可歸結為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建立一套應對各種自然、人為的相關事故的程式,可使一般事故通常不會演變為突發公共事件。

(2)當前我國的突發公共事件主要是社會根源性的突發公共事件,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則、組織體系和協調機制對於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至關重要;就業是當前面臨的最大社會問題,實現充分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化解社會風險。

(3)非典事件說明我國的公共衛生防疫體制有待完善,但事實證明我國黨政統一的領導體制和動員機制非常有效,所以才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對疫情的控制與消除。

(4)一個國家總是要有一定富餘財力,才能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但是國家強弱不是有效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充要條件,動員體制和應急機制也至關重要。

(5)為應付和預防各種災害而付出的物質代價,實質也是一種浪費,只不過這種浪費不是腐敗所致,而是自然原因所迫,是可以容忍的。

(6)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可保證經濟發展的連續性;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責任,各利益集團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要以大局為重;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普及性常識教育是必要的。答卷評析

 

 

2.【答卷】

  網友甲:

  甲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認識與d部長不一致。d部長認為突發公共事件不是一般的自然或人為事故,其主要來源是社會領域;此外,提高政府職能部門的執政水平,可使一般事故不擴大為突發公共事件,且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預知性,故“消除突發公共事件的主要來源”的說法與d部長觀點不一致。

網友丙:

  帖子首句有誤。d部長認為一個國家總要有一定富餘財力,才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可見,能否妥善處理突發公共事件與國家強大有關;古巴之所以能夠應對颶風,是因為其動員體制和應急機制;可見d部長並未進行社會制度的比較。

  網友己:

  帖子首句觀點有誤。d部長認為,成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關鍵,是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時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則、組織體系和協調機制,而非專門機構。

 

3.【答卷】

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切實提高危機治理能力

  自非典發生以來,我國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國家應急總預案、部門和地方應急預案,初步建成了一個全國性的應急管理體系。但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乃至群體性突發事件都有上升的勢頭,嚴重影響我國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社會發展。這表明,防治公共危機還任重道遠,還必須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切實提高危機治理能力。為此,特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進一步採取措施:

  第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應急預案,建立一套應急聯動機制,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全國性應急管理體系。

  我國對於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和危機管理總體上起步較晚;預案制定和應急管理體系到2005年才呈雛形,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通過諸如實驗、演練等等各種預備活動來加以檢測,發現粗疏和缺漏之處並修改、完善之,使之變得更加細實、全面、高效和可操作。此外,還要在各地建立應急聯動機制,使突發事件出現時能夠得到及時、配套的全面處置。進而,充分整合各級各地的應急力量和資源,逐步形成一個全國聯網、緊密一體、聯動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

  第二、加強應急管理預案的模擬演練和應急知識宣傳,把危機管理的理論、知識、構想和預案都轉變成現實的危機治理能力。

  預案制定後需要演練,機制建立後需要調試,重視應急管理需要動員全體國民熟悉和掌握緊急應對突發事件的知識和技能。這就要加強危機應對演練和宣傳教育,切實提高政府處治突發事件的能力,切實提高國民的危機意識和應急自救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將危機治理的構想、預案和知識轉變成現實的危機治理能力;否則,就有可能變成紙上談兵,而當危機出現時就仍然不能有效應對,並且還要為此繼續付出慘重代價。因此,如何按照預案組織演練以加強各預案之間的銜接與協調並極大完善應急體系、提高應急能力就構成當務之急。

  第三、加強對危機管理的理論研究和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儘量認清和全面掌握突發公共事件或公共危機的機理規律和根源癥結,儘量加強應急管理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為增強危機治理能力提供最重要的基礎性支持。

  我們對於複雜多樣的突發公共事件的性質、成因和機理尚未在理性認識上完全搞清楚;特別是有不可控因素在起作用,致使應急管理能力仍然較弱。這表明,我國無論在基礎理論及其套用上還是在實踐運作及其投入上原來都沒有什麼基礎,甚至欠賬很大。我們不僅要做好危機的日常應對工作,還要做好儘量消除危機和突發事件根源的戰略性工作、特別是專業理論研究和專門實踐探索等基礎性工作,力求在可控範圍內掌握防治或根治危機的主動權。

  第四、加強應急管理和危機治理的法制化進程,儘快建立一套科學、完備的應急管理法律制度,為增強危機治理的能力和成效提供法制保障。

  我國在處置突發事件、加強危機管理方面,法律建設還很不夠,法律基礎還很薄弱,甚至是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的基本法律也是欠缺的。根據目前形勢下,既需要修改相關法律法規,也急需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規。

總之,我國原有的應急工作基礎很薄弱,跟不上應急處治實際運轉和不斷發展的需要;理順管理體制、完善長效機制、加強法制建設,是建設應急管理體系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