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人物畫技法--造型

造型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意”、“乃神似,非形似也”、“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之似為真似”,以上均為歷代名家對意象造型的論述,由此決定了中國畫造型的審美觀。如何理解認識“不似之似”,又怎樣在繪畫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在實踐中畫家們的體會就各不相同了。研究其中之奧妙,求其真諦,是擺在每位中國畫家面前的問題。

  “寫意”論是中國畫傳統的美學觀念,它的要求是“似”與“不似”這間。山水畫和花鳥畫在歷代畫家的不斷實踐和探索中,其發展已達到了巔峰狀態。自唐代之後,因宋文人畫的興起,終於造成重筆墨輕造型、重山水花鳥輕人物的局面,致使人物畫的造型諱偏俏弱,人物畫家也寥若晨星。從中國繪畫史來看,對筆墨的研究,是以犧牲造型為代價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本世紀起,人物畫家開始研習素描,重新確立造型的重要地位,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多少有矯枉過正之嫌。加之現代西方藝術潮流的衝擊,使得“意象”造型觀念再次陷入模糊狀態。

  對“意象”造型,我認為應重新加以認識,澄清其內涵。“意象”之靈魂是人的“情思”,它不受物象本身實體的質量、形態、結構、時間、空間的約束。畫家是用心靈、人生去感悟認識對象、把握客觀實體的。造型作為一種移情媒介物,是畫家在感悟對象中產生的視覺形象,這個形象既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不似之似”,更是現代審美觀念的產物。就造型的過程而言,我認為大致可分為下例六種情況:

  情感造型。藝術是情感的體現,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客觀物象作用於畫家的直覺,引起心理的振動,頭腦中就必然產生對物象的認識,“由物生情,由情生象”,造型由此產生在直覺和情感之中。對形、形狀、形象這樣的名詞,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形”指外在的形,如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座建築物,一棵物等,是從表現得到的一種概念;“形狀”指的是同一類物體的變化,如胖人、瘦人、高人、矮人、大樹、小樹等;“形象”是指形和形狀綜合呈現的具體的形態。畫家在對客觀對象觀察、分析、認識、理解的過程中,要熟練地掌握這些基本的概念。

  畫家應該具有豐富的情感,而且情感時刻都在變化之中,畫家在面對客觀對象的時候(比如模特),通過視覺會產生一種認識,並和當時自己的情感很快的聯繫起來。而因對象職業、性別、年齡、高矮、胖瘦、醜俊的不同,畫家肯定會產生不同的感情。在造型時是寫實對象,還是誇張對象,這就需要畫家善於觀察和把握情感的流動,將客觀對象融入畫家的情感之中,使其成為畫家情感抒發的媒介物。畫家不應被動地描繪對象,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將主觀和客巧妙結合,把握住形體的誇張取捨和線條的精細變化,準確地表達畫家的情感。(附圖為唐勇力所作《寫生造型》)

  (二)理智造型。中國畫的觀察方法是心、性、情相結合。感悟客觀對象的時候不只是一時衝動,還要冷靜地思考。頭腦要清楚,保持靜觀的思緒,深刻而理智地感悟客觀對象呈顯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古人講“觀象悟道”,就是指畫家直觀寫生時,應從客觀物象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來,將情感淨化、融凝於理智,表達了理智造型的觀念。如何對客觀物象作藝術的表現,視點是畫家需要最先考慮的。直觀的觀察方法可是以多樣的;囫圇地看、整體地看;立體地看全方位地分析判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透過“表象”抓特徵,把握住對象的整體型和結構型,並充分刻畫細節,近取其質,遠取其勢,逐漸深入,最終形成自己獨到的造型風格。理智造型取決於畫家本身的藝術修養以及藝術技巧等方面的因素。

  (三)隨意造型。古人繪畫尚意,講究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立意”是求理足,雖無常法但有常理,故畫面“氣骨”、“神韻”並存。繪畫在發展過程中, “意”增加了另一種含義,那就是造型的隨意性。在表現客觀對象時,不以精心思索的理智狀態為主,而是對客觀對象徹里徹外觀察判斷,視覺角度不在一點上,而是作環行整體觀察後即興縱筆。隨意造型對不同物象可以各取所需,接接組合,互相滲透,隨意而成,顯出造型的不定性。西方繪畫大師如畢卡索、達利等也都具有這種造型的隨意性。

  將不同的物類特徵融合一體,把不同時空的對象重新組合,不求常理而求通藝理,呈現出造型的靈活性,這是隨意造型的特徵。借鑑西方現代藝術,並將其與中國傳統“意”的造型觀念相融合,充分發揮藝術家的想像力,才能創造出多樣的“有意味的形式”。(附圖為唐勇力所作水墨寫生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