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人物畫技法--立意

作者簡介:

  唐勇力,1951年出生,中國當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筆人物畫家,兼長寫意人物畫。先後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教研室主任、中國畫系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央美院國畫系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參加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多次獲獎。出版有《唐勇力工筆人物畫創作賞析》、《唐勇力畫集》、《唐勇務課稿》、《工筆人體藝術》、《唐勇力工筆人物畫》、《世紀之交中國著名國畫家——唐勇力》、《唐勇力工筆人物畫的寫意性》、《中國畫家叢書——唐能力》等。

立意

中國美學“意”的理論淵源深長,各有論說。在傳統的中國畫中“立象”是盡“意”的手段,東漢王充在《論衡•超奇篇》中有這樣一段:“實誠在胸臆,文墨書竹簾,外內表理,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這裡“實誠”與“意奮”是指情感的思想意境。唐代張彥遠第一次提出繪畫表現不是單純的表現客觀,也不是單純的表現主觀,他主張主客觀統一,明確命名為“意”。其論云:“書畫之藝,皆須意氣而成,亦非懦夫所能為也”、“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指的是畫家內在審美情感。杜甫《丹青引》中說:“意匠慘澹經營中”,即指意與法,或審美意識的主導作用。“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類”、“意在筆先”、“畫盡意在”,則都指的是畫家主觀的情思。其實,意的本源是自然、現實,意的組成因素是生活、物象對情感的刺激和心對物象的感受,情景交融,情景相撞而生成 “意”。

  明清兩代人主乎“意”,i尚其“趣”。講“天趣”、“人趣”、“物趣”,皆是畫家情感的呈現,明確表現出尚“意”的審美意識。

對“意”的研究歷代畫家都有精闢之論,當代各家各有自己的見地。“意”的含義深奧而又廣泛,作為畫家應有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認識。畫家為了追求“意”,就要憑自己的才能,到生活中去體驗人生,認識人生,才能使自己的情思化為“意”。畫家之品格、胸襟、氣質、素養、情感熔鑄現實才可能豐富“意”之內涵。“意” 是情感,思想,畫家三者融於人生所得。

  中國畫家首先論及到的是“形”或“形似”的問題。姚最強調:“立萬象於胸懷”,明確“形”和“意”之間先立“意”,形為神似,形意兼顧。倪瓚云:“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陳與義說“意足不求顏色似”,他們都主張“意”起著主導作用。但並不是說“形”就不要了,不求形似不等於沒有“形”,不求顏色似不等於沒有“色”,這裡主要的是怎么把握形的問題。齊白石先生講“似與不似之間”,這是白石老人把握形的觀念。“形”和“意”之間形是為了達意,那么,形似,或不似,或似與不似之間,都是為得其意。如果沒有形的把握,“意”也就很難達到了。

  尚意、創意,古代畫家在意重於形的審美思想指導下,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創“意”的條伯,不求形似只求意足。創“意”出新,成為畫家無不努力奮鬥之事。 “意”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求得,而情感就必然是其核心,無情感則不能產生“意”。在繪畫的實踐中妙悟“意”的存在,培養創“意”的主觀精神,破前人之藩籬,立新意於畫中;在藝術的實踐中,憑著高超的造型技法、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毅力,才能實現創“意”的目的。

  畫中之“意”均寄於畫家情思。雄渾、典雅、俊麗、高古、自然、含蓄、豪放、清奇、悲慨、飄逸等等無不是情感的噴發。情感與想像相融合,情感又推動想像之神韻。只有想像力極強的畫家,才能“立萬象於胸情”。劉勰“神用象通,情變所孕,情以貌求,心以理應”的精論,是對藝術想像力的概括,簡要而深刻。情遠難 “意”、心遠難“形”、“意”是物我合一的結果。顧愷之所謂“遷想妙得”說的正是想像與意境完美結合的佳境。

  張彥遠的“象物心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法形似皆本之於意,而歸乎用筆。”就是闡明以“意”使示,法為“意”用,法在“意”達在繪畫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凡能卓然成家者,無不善於以意使法,筆墨之跡全為意用。畫家的選材、造型、構圖、色彩等均為情思所牽,以意遠法,使法就意。(附圖為唐勇力的作品《大漠之家之二》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