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陶瓷

  陶瓷器指的是用粘土捏成各種模樣後經過高溫燒制出來的東西。即,一般先經過800-900℃的燒制,然後塗上釉藥,再在1300-1500℃的高溫下重新燒制。其特點是不僅表面透明,如果輕輕敲一下,還可以聽到清脆的聲音。
在韓國,新石器時代開始使用陶器,三國時代(b.c.57-a.d.676)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使用陶器。到了統一新羅時代(676-935)陶器有了長足的發展,外觀越來越精緻,花紋也豐富多彩起來。之後到了高麗時代(918-1392),瓷器文化逐漸取代了陶器,在陶器上塗上釉藥再烤制而成的瓷器與陶器相比優點較多,比如不滲水,以及結實耐用等。高麗時代開始出現表面呈淺綠色的青瓷,從此進入陶瓷文化的全盛期,一般認為,用鑲嵌技法(在陶瓷表面上刻畫出多種花紋圖案後,再嵌入其他材料來表現)製作的高麗青瓷是陶瓷藝術的頂峰。繼高麗之後到了朝鮮時代(1392-1910),以表面呈白色的白瓷和粉青沙器為主帶動陶瓷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這個時期的陶瓷與高麗時期的相比,花紋簡潔,外觀粗糙。陶瓷的製作方法也是在朝鮮時代傳到日本的。
今天,主要在利川、驪州、光州、丹陽、聞慶、河東、康津、扶安各地的陶藝村里生產,傳承著陶瓷的命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利川陶瓷村,這裡聚有80多家陶瓷工廠。遊客可以在這裡參觀陶瓷的製作過程,也可以購買喜歡的作品。利川每2年還舉行一次世界陶瓷藝術節。首爾市內的仁寺洞以陶瓷的種類齊全而聞名,從陶器到百瓷,無所不有。1999年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訪問仁寺洞時,對韓國陶瓷讚不絕口。

陶瓷種類
1.青瓷
表面呈淡綠色的瓷器便是青瓷。它採用通過塗上含鐵成份的釉藥的方法來上色。在古時候,人們希望用陶瓷來代替珍貴的玉。青瓷一般呈淡綠色(也叫翡色),花紋細膩、外觀相仿,是古時候富貴的象徵。青瓷上的雲、鶴、蓮花池和垂柳的圖案,表現了人們對永恆世界的憧憬。
2.白瓷
在白色泥土上塗上透明釉藥燒制出來的便是白瓷。白瓷的製作歷史和青瓷一樣,始於高麗初期,但到了朝鮮時期才進入全盛期。白瓷基本色調是白色,但也會加入一些藍色或乳白色(牛奶色)。高麗時代的青瓷代表了貴族文化的富麗堂皇,而白瓷則間接表現了朝鮮時代兩班們的一塵不染的清高和節儉樸素的生活習慣。白瓷上有龍、牡丹、松樹、梅花、鶴的圖案。
3. 粉青沙器
粉青沙器的製作方法是,在灰青色的主體上繪畫或者塗上白色泥土後燒制,再刮出花紋。雖然無法與高麗青瓷的精湛相比,但樸素且自由奔放的圖案,讓人覺得很熟悉和親近。經常可以看到魚和花的圖案。
4.陶瓷器皿
先用粘土做好,塗上釉藥,再經過1100-1200℃高溫烤制而成的缸。自古以來,用作儲藏辣椒醬、黃豆醬或泡菜等發酵食品的器皿。也叫‘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