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對我國會計改革的影響

 1999年底,我國和美國達成了加入wto的雙邊協定,此一過程不僅引起廣泛的關注,也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加入wto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根據貿易服務(gats)的有關協定,我國將開放其資本市場,包括保險、金融和股票等行業。毫無疑問,國外資金和專業人員進入我國資本市場會對涉及行業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也有人認為,我國進入wto會對會計國際化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回顧我國會計體系的發展,可以發現,早在加入世貿提上中央政府議事日程之前,我國已將會計改革定位於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因此筆者認為,加入世貿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影響是有限的,真正推動這一趨勢的是國有企業改革和中國資本市場的重建。 


一、國有企業改革和資本市場市建

1978年以前,我國實行計畫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只有國營企業的存在。國家供應所有企業的資金和管理企業的營運,利潤歸國家所有,國家亦承擔損失。因此會計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企業在執行國家經濟計畫時資源運用的情形。此時,我國採用前蘇聯的資金導向會計,這種會計因應資金配給和資金上繳的企業運作基礎,有著詳盡、嚴格和統一的報表格式和會計處理方法,基本上是一種簿記體系。 

自1978年以來,我國開始了長達2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而改革的關鍵是如何轉變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在改革之初,政府通過下放管理許可權給企業管理人員和建立獎勵機制,希望把國有企業轉變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但是,會計準則和實務上幾乎沒有相應的改變。企業仍然採用老一套的資金導向會計,便企業的利潤和虧損都難以體現。 

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大量外資湧入我國。到1984年底,外商在我國投資已達30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靈活的經營,先進的管理和充足的資金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了吸引更多外資,財政部於1985年3月頒布了《中外合資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適用於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資企業。這是我國第一次參照國際會計慣例制定的一套會計制度,與國有企業會計制度相比,在會計核算的主要內容上作出了根本的變革。 

為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我國自80年代中試行股份制,國有企業為實現公司化向雇員和其他國有企業發行股票以募集資金,這些股票再上市交易。1990年和199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使股票的發行和交易正規化。此後,股份制企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我國企業通過發行a股、b股和h股在國內和國外市場募集資金。很明顯,舊的會計體制已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式,因為舊體制主要為國家計畫經濟提供會計信息,這樣的信息很難服務於新興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和企業的債權人。 

 90年代,財政部開始著手建立新的會計框架以服務投資者。1992年5月財政部與國家體改委聯合頒布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適用於股份制企業,著眼於推進公司化進程,這是我國第一部適用於國內企業而又借鑑國際會計慣例的會計制度。1992年11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標誌了我國會計國際化框架的建立;是我國會計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企業會計準則》適用於所有在我國成立和經營的企業,不分資本來源和經營行業。《準則》採用西方的處理方法和報表。至此,我國會計全面走向與西方會計協調。但是,與西方會計準則不同的是,《準則》仍然要求以歷史成本記帳,並需在附註中披露利潤分配方案。 

 《企業會計準則》只包括一般性原則,具體會計準則需依照準則的指引制定。在新準則下缺乏具體準則會便會計人員無所適從,因此財政部於1992年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制定了13個行業會計制度,在西方會計的框架下對有關行業的會計制度作出了嚴格和統一的規定。13個行業會計制度只是一個過渡,不久它們將會被制定中的30個具體準則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