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審計如何重新定位

  管理學永恆的兩大主題就是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國家金融審計經過十來年的探索和總結,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審計方式方法,基本上解決了正確地做事的問題。面臨新形勢和新要求,做正確的事的問題應該是我們國家金融審計人員不斷思考並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有效發揮我國金融審計作用,本文將深入探討國家金融審計的重新定位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及國家金融審計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國國家審計仍面臨著審計任務繁重和審計力量不足的矛盾。如審計署南京特派辦成立15年以來,儘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每年也只能審計一至兩家金融機構,所檢查的金融分支機構在10個左右,審計覆蓋面一般低於30%.至今,轄區內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尚有中國農業銀行從未審計過,更不用提及審計中小金融機構了。這對矛盾之所以比較突出,一方面是由於審計力量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與國家審計的職能和任務不盡明確有關。這主要表現在國家金融審計與政府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能劃分不清,存在交叉重複、政府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考慮“做正確的事”的問題。換句話說,根據新形勢的需要,我們有必要從理論上對國家金融審計重新定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我們認為,審計制度是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國家審計的本質在於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在於對政府行為績效的監督。從長遠來看,我國國家金融審計目標是,促進政府金融管理機構充分有效地行使權力,以防範金融風險,保證國家的金融安全。國家金融審計的職能定位應該是:對有關政府金融管理機構的再監督,即金融管理績效審計,包括對央行出台的貨幣政策的合理性、財政部的有關金融企業政策及其資產管理情況以及對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的監督效率和效果進行審計。

根據上述目標和定位,金融管理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是對政府金融管理部門行為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對金融管理績效進行綜合考核和評價。具體地說要考核和評價以下四項內容:

1.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包括政策的制定是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策的調整是否及時有效;2.監管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包括監管制度辦法是否完備,監管機構設定和人員配置是否科學合理,崗位職責是否明確;3.監管運行的合規性,包括監管政策法規是否得到貫徹落實,監管是否全面、實施過程各個程式、環節是否都符合法律和制度規定;4.監管內控機制運行的有效性,其結果即表現為監管績效。有效性包括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有效率是指完成監管任務效率高、監管成本低;有效果是指實施監管取得預期結果;有效益是指監管過程及結果產生了正的“外部效應”,促進了金融的創新與發展,維護了金融良好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