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教師的"應試教育"是否該引起重視

“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是應試教育下廣大中國小生痛苦學習的真實寫照。如今,應試教育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口誅筆伐、窮追猛打。

可在某地,教師卻飽嘗應試教育之苦。筆者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深切感受到“考、考、考,上級的法寶;分、分、分,教師的命根”這句順口溜中透露出的那份緊張與無奈。

2006年,恰逢筆者申報高級職稱和縣級學科帶頭人,所以經歷的考試顯得格外多,在此不妨細細列舉:5月份的職稱計算機考試(沾了農村教師身份的光,職稱外語考試就免了);6月份的職稱解題能力考試;11月份的申報縣市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幹的業務水平考試;11月份的中國小教師計算機套用能力等級考試。據有關檔案,教育和人事部門準備從2007年開始實行“一評三考”、競爭上崗,還要把專業素質考試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至於名目繁多的拿學分的繼續教育考試,只要是在崗教師,幾乎每年是“逢考必到,全員參與”。在這些考試中,有按上級有關部門檔案要求統一部署的,有學習外地經驗主動借鑑的,也有的是地方上自主創新的(如職稱解題能力考試,申報縣市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幹業務水平考試)。

廣大的教育教學一線教師,工作任務那么繁重,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應付這些考試呢?為了應付考試,教師必然會從輔導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中抽出一部分來備考,這樣做受影響的當然是學生了。毫不諱言,名目繁多的考試加重了教師的心理負擔、經濟負擔(粗略計算,筆者上述列舉考試項目的培訓和報考費用已突破1000元),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其實,考試並非檢驗教師素質、提高教師水平的唯一途徑。在“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的今天,對教師的管理是否也該更理性、更科學一點呢?任何一項教育管理政策的實施,不能僅憑領導們的一陣“頭腦風暴”,而應面向基層,去聽聽廣大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唯有得到廣大教師真心贊同和擁護的政策才是好政策,才能形成健康和諧的氛圍,保證教育健康發展。

考試過繁過濫,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希望引起相關部門對此問題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