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師問題透視閱讀與思考

  編者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教師整天忙於教育教學工作,讀書的時間可謂少之又少。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提高閱讀效率呢?本期我們選登了三位老師的文章,看看他們是如何讀書的,各自有什麼好的方法。

無意讀書是佳境
潘啟雯

  讀書,最好是讀那些經典的史學之作,那些經歷時光流年沉澱下來的有豐厚歷史底蘊的書。這種書,往往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和你進行一種從靈魂到意識的交流,這樣的感覺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會有。經典的好書總是需要你用一種最為純淨的心態來品讀。和這樣的好書對話,其實是一種使你更加睿智的過程。那些文字背後的東西,即使你一輩子沒有完全領悟,可是,沾染了那些經典的一絲靈性也就足夠了。
  《詩經》、《九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穿越時光隧道,給了我們一種仰望人類文明的機會。然而,對於那些名存於當世的大家作品,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閱讀呢?隨著電視技術和多媒體網路技術的日漸成熟,人們了解世界認知自我的能力也越來越得以強化。網路文學的功用已經使文學創作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不再清苦和寂寞的文學,使文字的創作者們找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生存環境。
  所以,讀當代的作品時,你要有一種“無意讀書”的精神。它是你珍惜生命尊重藝術的明智選擇。無意讀書,其實是用最平和的心態來認真讀書的過程。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你的心中永遠不會存在一種偏袒和成見。無論是言情的瓊瑤、三毛、張曼娟,還是武俠的金庸或是理想主義的張煒或是文化的余秋雨,他們的作品都值得你讀,只是借鑑的成分不同。最好不要抱一種功利目的去閱讀。文學的價值有時候不是一兩篇評論所能闡述得清的。金庸的作品,儘管俠義的成分煽動得人眼熱,但是,對於那種集儒學、佛學、社會道德倫理為一體的“金學思想”又有多少人在意呢?一種無意的讀書,往往總是需要等待你用一種成長的歷程來品嘗:無意讀書,是一種大智若愚式的認知積累。它是讀書人在書里書外最奢求的財富。
  不要理會那些滿紙銅臭和陋俗的文字,不要用一種功利目光來審視書面的人生。書味的感覺除去散發的書香之外,它的清淡至少也會讓我們過得泰然。


教師讀書之我見
李趙雲

  讀書要有選擇,更應講求方法。如距離我們較遠的書,可以採取泛讀的方法,大致瀏覽即可。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提及的“不求甚解”就是此種方法。
  而有些文章,則需要我們精讀。什麼叫精讀?就是集中讀,認真讀,仔細品味。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認為這個“破”字,可以理解為認真讀,反覆讀的意思。對需要掌握的要點,細心、深入地閱讀研究,然後融會貫通,形成整體的認識。還可以進行聯想、質疑,寫出心得體會。著名語言學家夏丏尊就提倡這種讀書方法。當然,讀書的目的就是從書中悟出更多的思想真諦,啟迪我們的事業和人生。
  魯迅在《讀書雜談》中提到“專讀書也有弊病”。讀書時,必須和現實社會聯繫、與個人經驗銜接,使所讀的書活起來。許多名人都是在這樣“活”讀書的過程中,悟出了旁人所不及的獨到思想,最終取得成就。一味地讀死書,雖將書中的內容牢牢記在心上,卻不能“活”學“活”用,那樣的讀書,不讀也罷。
  當然,由於個人興趣、需求、性情、愛好不同,讀書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總結出“一總、二分、三合”的讀書方法;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讀書法是“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作為教師,可以借鑑先進、實用的讀書方法,但貴在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實際,尋求一個最適宜自己、最有效率的讀書方法。
  工作十餘年來,我一直徜徉於書海中,吮吸著知識的營養,豐富著自身的內涵,不亦樂乎!我追求“體驗式”的讀書方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忘卻心情的浮躁,使自己沉浸於其中,切己體察,虛心涵泳,品味其中的文字美,藝術美,思想美……遇到精闢深刻的教育理論,內涵豐富的語句,及時摘抄下來,並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付諸教育教學實踐。用“體驗法”去讀書,由讀書去體驗,體驗中,玩味著讀書的樂趣,閱讀間,享受著體驗的幸福。我學習著,思考著,成長著,幸福著…….
  人生有涯,學海無涯。教師要做“雜家”,在閱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的同時,還可適當閱讀文史類、人物傳記類書籍,豐富我們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的知識品位,對我們的教學也不無裨益。
(江蘇如皋市九華鎮鄭甸國小)

我的讀書“選擇”
劉秀艷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學習必備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外,應選擇一些關於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來閱讀。從中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育人之法。閱讀時與自身實際相結合,隨時記好筆記、心得,用於教學實踐,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甚是受益,所以每每捧讀此類書籍如獲至寶,精心品讀、思考、反覆研究。
  我喜歡文學類的書籍,如《古代文學作品選》、《現代文學作品選》、《唐詩三百首》等我會細細品讀,反覆揣摩、吟誦。《讀者》、《特別關注》這些書籍則是我的“休閒食品”,繁忙的工作之餘,讀上幾頁,給自己疲憊的身心補充些“營養”。而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雖然我極渴望徹頭徹尾地精讀一番,可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時間有限,我只能選擇看內容簡要和一些精選片斷。此類書籍可豐富我的情感世界,提高我的文化底蘊。
  報紙是我選擇的另一類“書籍”。它內容豐富、時效性強。包括新聞資訊、廣告信息、熱門焦點、文摘等。對於非專業類報紙主要是獲取信息,選擇粗讀。最近在讀《中國教師報》,欄目內容非常適合我們,每欄每篇必精讀,消化多多,受益多多。
  此種方法讀書,一段時間下來,可以說是“書盈四壁”。因此獲取信息多多、感想多多。在閱讀的同時寫出了大量教學案例、隨筆、反思,還有心情日記、散文、詩歌等。讀書的渴望也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