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智慧從何而來

  教育的原始形態是簡單的“‘子’的旁邊站著手執教鞭的人的灌輸驅使”,此過程無需智慧參與。若將教育視為舒展心靈、放飛個性的完整而健康的師生生活,則呼喚智慧的加盟。教育智慧,基於真愛、孕於歷練、源於博學。

真愛——產生教育智慧之源泉。沒有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育之愛首先應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但在部分教師頭腦中,“師長”、“尊者”的封建師徒倫常意識依舊殘存,對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內涵的理解還是那么根深蒂固。他們對學生也就缺乏應有尊重和信任,他們崇尚所謂的聽話教育,往往無視自己的聲色俱厲而不允許學生的不敬,似乎只有這樣做才能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豈不知,這正是教育者智慧貧乏的表現,是教育者對智慧空虛的無力掩飾。然而,正是由於這種“外強中乾”的嚴厲,淤塞了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之路,劃開了師生之間情感之痕。久而久之,教育也就偏離了生命的原點。

歷練——擁有教育智慧之關鍵。在教育行進之路上,成功和挫折往往是結伴而行的。成功可以給人帶來榮譽和喜悅,而挫折或許能給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經過挫折的歷練,教育智慧才會生成,教育品質才會升值。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教師對“巧妙的預設被學生擾亂”的教學經歷往往最感頭疼。而在有的教師看來,一個畏懼“活”課堂的教師必定體驗不到那種師生相融的樂趣,也必定收穫不了教育智慧的美麗。我們身邊都有一些業績突出的教師,其優異的教育教學成績絕不僅僅依賴於原始知識的存儲。可以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曾經過挫折的歷練,他們的腳下也曾經泥濘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濘”,才滑出了他們的智慧靈光、豐盈了他們的智慧之囊。

博學——汲取教育智慧之渠道。曾有教師向於永正請教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秘訣。於老師答說有四個習慣、一個愛好:一是讀書的習慣;二是看和聽的習慣;三是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四是“操筆為文”的習慣;一個愛好是唱京戲。乍一聽,於老師的話似乎文不對題,但細一琢磨卻不無啟發———教育智慧不正源於點滴的學習和深厚的積澱嗎!學習是生命的有機組成,學習是汲取教育智慧的渠道。我們不能總是習慣於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學習,而應該從我們自身的狀態反省一下,把學習滲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讓教育智慧流淌於我們教育生活的一點一滴、每時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