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級會計考試《中級經濟法》重點導讀1

一、本章大綱
第一章 經濟法總論
(一)掌握經濟法律關係的要素,經濟法律關係的發生、變更和消滅
(二)掌握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三)熟悉經濟法的概念、經濟法的淵源
(四)熟悉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
(五)了解經濟法律關係的概念
第一節 經濟法概述
一、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在管理與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二、經濟法的淵源
經濟法的淵源是指經濟法律規範藉以存在和表現的形式。我國經濟法的淵源有:
1.憲法。
2.法律。
3.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
4.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法。
6.國際條約、協定。
第二節 經濟法律關係
一、經濟法律關係的概念
經濟法律關係是指經濟關係被經濟法律規範確認和調整之後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係。
二、經濟法律關係的要素
(一)經濟法律關係的主體
經濟法律關係的主體是指在經濟法律關係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或參加者。
取得經濟法主體資格,有法定取得和授權取得兩種方式。
我國經濟法主體的範圍包括:
1.國家機關。
2.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
3.企業內部組織和有關人員。
4.公民及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二)經濟法律關係的內容
經濟法律關係的內容是指經濟法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
1.經濟權利,是指經濟法主體依法能夠作為或不作為一定行為,以及要求他人作為或者不作為一定行為的資格。
2.經濟義務,是指經濟法主體根據法律規定或為滿足權利主體的要求,必須作為或不作為一定行為的責任。
3.經濟權利與經濟義務相依而存,具有相對性、對等性。
(三)經濟法律關係的客體
經濟法律關係的客體是指經濟法主體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經濟法律關係的客體包括:
1.物。
2.經濟行為。
3.非物質財富。

三、經濟法律關係的發生、變更和消滅
經濟法律關係的發生、變更、消滅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經濟法律規範。
2.經濟法主體。
3.經濟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兩類。
第三節 經濟法的實施
一、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
經濟法主體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以下三種:(1)民事責任。(2)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3)刑事責任,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二、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一)仲裁
仲裁是指仲裁機構根據糾紛當事人之間自願達成的協定,以第三者的身份對所發生的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活動。
1.仲裁的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原則。
(3)仲裁組織依法獨立行使仲裁權原則。
(4)一裁終局原則。
2.《仲裁法》的適用範圍。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契約糾紛和其他財產糾紛,可以仲裁。與人身有關的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以及由強制性法律規範調整的法律關係的爭議、行政爭議,不能仲裁。
3.仲裁協定。包括契約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糾紛發生後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定。
4.仲裁裁決。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與裁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裁決按多數仲裁員的意見作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