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級會計考試《經濟法基礎》複習要點

第一章緒論

一、本章近四年考情分析

二、本章複習要點

1.我國法的形式

按照法律地位的不同,我國的法律法規分為八種,由各級人大、各級政府和有關部委制訂,應分別熟悉它們的法律效力。其區分要點,一是要看制定者;二是要看名稱。

(1)憲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其法律效力和地位僅次於憲法,名稱形式是《××法》。

(3)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通常冠以條例、辦法、規定等名稱。其地位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地方性法規。

(4)地方性法規。名稱形式是《××條例》,法規名稱中有該行政區的名稱,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範圍。

(5)自治法規。名稱形式是《××條例》,法規名稱中有該自治地區的名稱,在該地區適用。

(6)特別行政區的法。法規名稱中有該特別行政區的名稱,在該地區適用。

(7)行政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和各級政府制定,名稱形式一般是《××辦法》,其法律地位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

(8)國際條約。不屬於國內法的範疇,但我國簽訂和加入的國際條約對於國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也有約束力。

2.法律規範

法律規範分類:(1)義務性規範;(2)禁止性規範;(3)授權性規範。

區分各種性質的規範可以通過其中的關鍵字來掌握,例如:“必須”用於義務性規範,“不得”用於禁止性規範,這兩種規範又屬於強制性規範。“可以”用於任意性規範。

3.經濟法律關係的要素

任何經濟法律關係都具有三個基本構成要素,即主體、內容和客體。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項內容發生變更,都可能引起經濟法律關係的變動。注意掌握各要素所包括的項目。

4.經濟法律關係的發生、變更和消滅

經濟法律關係的發生、變更和消滅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有相應的法律規範依據;(2)有經濟法律主體,這是法律權利與義務的實際承擔者;(3)有法律事實出現。

其中法律事實可以分為法律行為和法律事件。區分法律行為和法律事件的要點是看是否以主觀意志為轉移。法律行為是指以法律關係主體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法律後果,即引起法律關係發生、變更和消滅的人們有意識的活動。法律事件是指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能夠引起法律關係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法定情況或者現象。

5.熟悉法律責任的種類和主要內容

6.仲裁

仲裁是指由經濟糾紛的各方當事人共同選定仲裁機構,對糾紛依法定程式作出具有約束力的裁決的活動。

(1)並非所有的糾紛和爭議都可以仲裁,不屬於仲裁範圍的有:關於婚姻、收養、監護、撫養、繼承糾紛;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勞動爭議;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契約糾紛。

(2)申請仲裁應當遵守的法律規定。

①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定。沒有仲裁協定,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②當事人發生爭議只能在仲裁與訴訟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解決爭議。

③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④迴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