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級《經濟法》考試大綱(五)

 

②定率抵扣法。不區分免稅或非免稅項目,統一按境外應納稅所得額16.5%的比例進行抵扣。

(3)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及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依據稅法有關規定。

四、資產的稅務處理

企業所得稅納稅人的固定資產計價和折舊、無形資產計價和攤銷等,按照稅法規定處理。

五、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

(一)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申報和繳納

1.企業所得稅採取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年度終了後4個月內彙算清繳,多退少補的辦法。

2.納稅人繳納的所得稅稅款應以人民幣為計算單位。

3.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

(二)納稅期限

企業所得稅的納稅年度為公曆1月1日至12月31日,納稅人在一個納稅年度中間開業,或者由於合併、關閉等原因,使該納稅年度的實際經營不足12個月的,應以實際經營期為一個納稅年度。如果納稅人清算時,應當以清算期間為一個納稅年度。來源:

(三)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企業所得稅以納稅人取得應納稅所得額的計征期終了日為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四)納稅地點

企業所得稅由納稅人向其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繳納。特殊行業的企業所得稅按照稅法規定繳納。

第二節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

一、納稅人和徵稅範圍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為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的徵稅範圍為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外商投資企業的總機構設在中國境內,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徵稅。對外國企業,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徵稅。

二、稅率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實行30%的比例稅率,另按應納稅所得額徵收3%的地方所得稅。

對於未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而有來源於中國境內的利潤、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和其他所得的外國企業,或者雖然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但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上述所得與這些機構、場所的經營沒有實際聯繫的外國企業,徵收10%的預提所得稅。

三、應納稅額的計算

(一)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

外商投資企業和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從事生產、經營的機構、場所的外國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方法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應當按照稅法規定的計算方法計算。

(三)成本、費用和損失的列支範圍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稅法規定的成本、費用和損失列支項目和標準。

(四)所得稅的計算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採用比例稅率交納所得稅,按年計算,分季預繳,年終彙算清繳,多退少補。具體計算公式為:

1.季度預繳所得稅額的計算:

季度預繳企業所得稅稅額=上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4×稅率

季度預繳地方所得稅稅額=上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4×地方所得稅稅率

2.年終彙算清繳所得稅額的計算:

全年應納所得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境外所得稅稅款扣除額=境內、境外所得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總額×來源於某外國的所得額÷境內、境外所得總額

全年彙算清繳應納所得稅額=全年應納所得稅額-1~4季度預繳所得稅額-境外所得稅稅款扣除額

全年應納地方所得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地方所得稅稅率

全年彙算清繳應納地方所得稅額=全年應納地方所得稅稅額-1~4季度已預繳地方所得稅稅額

第三節 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

一、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徵稅範圍和稅目

(一)納稅人

納稅人是指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以及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1年的個人,包括中國公民、個體工商戶、外籍個人,香港、澳門、台灣同胞等。

(二)徵稅範圍

對於居民納稅人,應就來源於中國境內和境外的全部所得徵稅;對於非居民納稅人,只就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部分徵稅。

(三)稅目

現行個人所得稅共有11個應稅項目。

二、個人所得稅稅率

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5%~45%的超額累進稅率。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5%~35%的超額累進稅率。

3.稿酬所得,稅率為20%,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

4.勞務報酬所得,稅率為20%。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

5.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稅率為20%。

三、個人所得稅減免規定

《個人所得稅法》對個人所得稅的減免作出了具體規定。

四、個人所得稅計稅依據

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收入減去規定扣除項目或金額後的餘額,即應納稅所得額。

個人取得的應納稅所得包括現金、實物和有價證券。

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對各所得項目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方法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五、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一)工資、薪金所得

1.工資薪金所得按月計算,基本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對有關人員的工資薪金計算個人所得稅時適用每月3 200元附加免徵額的辦法。

3.個人一次取得數月獎金、年終加薪或勞動分紅的計算。

4.實行年薪制的企業經營者的計算:

年應納所得稅額=[(全年基本工資和效益收入÷12-費用扣除標準)×稅率-速算扣除數]×12

5.單位為職工代付個人所得稅款,應將職工不含稅收入換算成應納稅所得後,計算應代付的稅款。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不含稅收入-費用扣除-速算扣除數)÷(1-稅率)

(二)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按年計征。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三)勞務報酬所得

該所得稅額按次計征,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四)稿酬所得

該所得稅額按次計征,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1-30%)

(五)財產租賃所得

該所得稅額按次計征,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六)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該所得稅額按次計征,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七)稅額扣除

納稅人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準予其在應納稅額中扣除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額;但扣除額不得超過該納稅人境外所得依照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