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CPV輔導經濟法契約法律制度(一)講義

(一)契約法律制度概述
1、契約的概念和特徵
契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係的協定。契約具有以下特徵:是一種法律行為;是雙方的法律行為;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契約各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契約是當事人的合法行為。
2、契約法的概念和適用範圍
了解契約法的概念和有關的法律法規:
契約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1999年3月15日 ,九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約法》,該法分為總則、分則和附則,共二十三章四百二十八條,於1999年 10月1日起施行。
注意:除了婚姻、收養、監護等協定外,契約法適用所述15類契約在內的一切契約。
3、契約法的基本原則
包括5項基本原則: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的原則。
(二)契約的訂立
1、契約訂立的形式
當事人訂立契約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書面形式是指契約書、信件和數據電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示所載內容的形式。
2、契約的內容
一般包括以下條款:當事人的名稱、姓名和住所;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報酬;履行的限期,地點和方式;違約的責任;解決爭議的方法。
注意:價款和報酬的支付,除了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必須使用人民幣;價款和報酬的結算除國家規定使用現金外必須通過銀行辦理轉帳或票據結算。
解決契約爭議有4種方法:和解、調解、仲裁和訴訟。
3、契約訂立的方式
(1)要約
要約的概念:希望和他人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符合下列規定:一是內容具體確定;二是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意思表示約束。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
要約的生效:要約到達是要約生效。
要約的撤回和撤銷:要約可以撤回、撤銷。但是有下列情形的不得撤銷:一是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二是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契約作了準備。
要約的失效:有下列情形的,要約失效:一是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二是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三是承諾期限已滿,受要約人未做出承諾;四是受要約人多要約的內容做出實質性變更。
重點掌握要約的撤回和撤消以及要約的失效。
(2)承諾
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
承諾的期限:應當在要約規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沒有規定期限的,依照下列規定:要約以對話方式做出的,應當即時做出承諾,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要約以非對話方式做出的,承諾應當在合理期限內到達。
承諾的生效: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
承諾的撤回:可以撤回。
新要約:以下兩種情況導致新要約:一是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外,為新要約;二是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做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
重點掌握導致新要約發生的兩種情況。
4、契約的成立
契約法規定:承諾生效時契約成立,承諾生效的地點為契約成立的地點。重點掌握以下所列的6種情況。
(1)當事人採用契約書形式訂立契約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是契約成立;
(2)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檔案等形式訂立契約的,可以在契約成立之前要求籤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契約成立;
(3)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契約的,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契約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位契約成立的地點。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4)當事人採用契約書形式訂立契約的,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地點為契約成立地點。
(5)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契約,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契約成立。
(6)採用契約書形式訂立契約,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契約成立。
5、契約的格式條款
格式條款具有契約法規定的,導致契約無效的情形的,或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採用非格式條款。
6、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因有過錯而違反締約過程中的先契約義務,使另一方遭受損失時,應依法承擔的法律責任。
締約過失與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相比,具有以下特徵:一是締約過失責任違反的是一種先契約義務,即當事人在訂立契約時應遵守的誠實信用原則所要求的義務;二是締約過失責任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受損害一方的信賴利益損失;三是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方式只有賠償損失一種。
《契約法》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契約時,有如下情況,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一是假借訂立契約,惡意進行磋商;二是故意隱瞞與訂立契約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是有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掌握締約過失責任的特徵及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