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基礎輔導:對外金融關係

一、匯率決定與變動
㈠.匯率決定理論
1.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是決定匯率的最基本依據
①絕對購買力平價:說明的是在某一時點上匯率的決定,即匯率等於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比
②相對購買力平價:說明的是某一時期匯率的變動,即兩個時點的匯率之比等於兩國一般物價指數之比
③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則相對購買力平價一定成立;反之不一定
2. 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利率對於匯率的影響至關重要。
①可以分為拋補平價理論和未拋補平價理論。 
②拋補平價理論:認為投資者可以在本國投資,也可以在外國投資,這取決於國內外的投資收益率
㈡.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1.國際收支:逆差時外匯需求大於供給,從而外匯升值、本幣貶值;順差時相反
2.相對通貨膨脹率:若通貨膨脹率高於他國,則該國貨幣趨於貶值
3.相對利率:高利率使貨幣升值,反之貶值
4.總需求與總供給:當一國總需求增長快於總供給時,本幣一般呈貶值趨勢
5.市場預期:如果市場預期本幣貶值,人們紛紛拋售本幣,最終會導致本幣實際貶值
㈢.匯率變動的經濟影響(以貶值為例,升值相反)
1.貶值的進出口效應: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改善貿易收支來源:
2.貶值的國際資本流動效應:取決於貶值如何影響市場預期,若市場認為貶值的幅度不夠,資本流出;若貶值已使匯率處於均衡水平,則原先因本幣高估而外逃的資金又流回國內
3.貶值的產出效應:若存在閒置生產要素,則貿易收支改善會通過乘數效應擴大總需求,帶動國內經濟實現充分就業;若國內經濟已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則貶值只會帶來物價上漲
4.貶值的物價效應:一方面通過貿易收支改善的乘數效應引起需求拉上的物價上漲;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漲
5.貶值的資源配置效應:貶值後,整個貿易品部門價格上漲,使得資源從其他部門流入貿易品部門
二、國際收支及其調節
㈠.國際收支與國際收支平衡表
1.國際收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經濟體(國家或地區)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的各種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
2.國際收支平衡表:指根據經濟分析的需要,將國際收支按照複式記帳原理和特定帳戶分類編制出來的一種統計報表。集中反映了一國國際收支的結構和總體狀況
3.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賬戶分類:經常賬戶、資本與金融賬戶
①經常賬戶:記錄實際資源的流動,包括貨物、收益、經常轉移等三項
②資本與金融賬戶:前者包括資本轉移和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後者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四類
③淨誤差與遺漏賬戶:當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時,用以抵消統計偏差的項目
㈡.國際收支差額分析:衡量國際收支狀況的局部差額有:
1.貿易差額:反映一國產業結構、產品國際競爭力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2.經常差額:反映實際資源的跨國轉移狀況
3.綜合差額:反映了一國國際收支的綜合情況
㈢.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
1.外匯緩衝政策:逆差時,貨幣當局減少外匯儲備或臨時向外借款,在外匯市場上拋售外匯,彌補外匯供給缺口;反之則購進外匯
2.貨幣財政政策:逆差時可採取緊縮的貨幣財政政策;順差時可採取擴張的貨幣財政政策
3.匯率政策:逆差時採取本幣貶值措施;順差時採取本幣升值措施
4.直接管制措施:包括貿易管制和外匯管制
三、外匯管制與貨幣可兌換
㈠.外匯管制
1.狹義的外匯管制:是指對貨幣的兌換施加的限制性措施,主要表現為限制外匯的可得性和兌換外匯的價格
2.廣義的外匯管制:除狹義的外匯管制外,還包括為實施外匯管制或其他管制措施而採取的相關管理措施
3.外匯管制主體在我國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管制方法有價格管制和數量管制
㈡.貨幣可兌換
1.概念:指一國貨幣持有者可以為任何目的而將所持有的貨幣按市場匯率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的權利
2.貨幣可兌換程度主要取決於一國的經濟實力,同時也是一國外匯管制制度和政策的選擇結果
3.分類:對內可兌換與對外可兌換;經常項目可兌換與資本項目可兌換
㈢.我國外匯管制與人民幣可兌換
1. 1994年,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1996年底,我國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
2.部分項目上已實現可兌換,包括允許境外投資者在境內購買b股和境內機構在境外上市的證券;在對外借貸方面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執行籌措長短期外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