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經濟師備考-中級經濟基礎筆記[2]

  四 收入分配製度和公平效率原理 
1 個人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過程。初次分配在微觀領域進行。(利息、利潤、地租、租金以及工資和薪金)
2 在微觀領域分配建立在市場自發作用基礎上。按勞分配離離不開市場機製作用。
3 政府的最好選擇是讓市場機制自動完成對生產要素定價與分配,儘可能減少和防止非競爭因素和非市場力量的干預。政府對個人分配在巨觀領域進行。
4 對個人收入調節與再分配主體是國家或政府以及集體組織或社會團體。其中國家和政府是最重要的。
5 按勞分配分配的直接原因:1)舊的社會分工存在。2)勞動差別的存在。3)勞動謀生的性質。
6 按勞分配的性質和特點:1)按勞動貢獻分配,採取貨幣化形式。2)主體是企業非國家。3)否定無償占有剩餘勞動可能,否定剝削。
勞動力分配的收入是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資源和提高配置的前提和途徑。在居民收入中有按勞分配收入也有非按勞分配的收入。
7 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
社會公平包括收入公平和機會公平。 用基尼指數和洛倫茨曲線表示。表示收入相對不平等的程度。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在分配製度本身,尤以資本占有的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別最大。
收入不平等除來自分配方式本身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經濟政策的傾斜;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市場經濟經營風險和機遇的存在。
平等獲得收入具體表現在:1)受教育和人力資本形成上的平等;2)對土地、資本及其他資源占有上的平等和利用上的平等。3)公平競爭。
機會平等與不平等決定於經濟制度的性質、社會對經濟體制的選擇、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正確與否。
效率和公平是社會追求的兩大目標。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現階段收入分配的總原則。效率與公平不僅存在替代關係,也存在一致。微觀強調效率,巨觀強調公平;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再分配強調公平。市場機制強調效率,國家分配機制強調公平。
五 經濟成長與經濟波動
1 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既包括經濟成長也包括技術進步,結構最佳化,制度變遷,福利改善及人與自然之間進一步和諧。
短期內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成長取決於總需求。長期經濟成長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
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淨出口需求。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淨出口需求。(內生變數)
影響生產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管理效率,人力資本的增進,知識積累和教育發展。
經濟成長模型:
1)哈-多 g=s/v (s 儲蓄率 v 資本產出比率) 資本積累
2)索洛 g=al bk a (a 勞動產出彈性 b資本產出彈性 a b=1 l 勞動增長率 k 資本增長率 a 技術進步率) 技術進步
3)新增長理論 羅默模型:知識積累;盧卡斯模型:特殊專業的人力資本;斯科特模型:資本投資。
2 經濟成長方式:粗放與集約。 選擇條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條件。
實現經濟成長核心:通過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改善管理。條件:1)調整投資方向 2)增加教育投入 3)推進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3 經濟波動
經濟周期性波動:長(康)50-60年;中(朱)8年 ;短(基)3-5年。經濟處於低谷經濟成長負增長,古典型;低谷增長為正,增長型。
經濟周期:復甦、繁榮、衰退、蕭條。 景氣上升:投資增長,產量擴大,需求旺盛,就業機會多,利潤與居民收入消費提高。景氣下降:投資萎縮,生產緩慢,市場疲軟,就業機會少,失業率高,居民收入與消費下降。
經濟周期原因:根源於經濟制度經濟體制某些特點,經濟結構變動,經濟政策影響,乘數和加速數的相互作用,隨機或未預期的外部力量。(直接原因:總需求與總供給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