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三大分支學科發展現狀

一、個體經濟學正以對策論為基礎重構 

近些年來,隨著對策論理論的滲透和發展,標準的個體經濟學已經受到極大的衝擊,以對策論為基礎的個體經濟學,已被納入主流學派,成為西方第一流經濟院系的主要學科。9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研究對策論的經濟學家,也充分說明了它的學術地位。對策論描述的是現代信息社會的經濟交易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正在改寫個體經濟學的內容。 

傳統個體經濟學對經濟活動中競爭交易的行為的描述,通常假定市場上參加交易的人數甚多,單個的行為人無法操縱價格,故市場上的買者或賣者只是看作在給定的價格條件下調節自己買賣數量使自己獲利最大。這種描述隱含的假設是,交易雙方無論對方如何決策,僅調整自己的決策來達到獲利的目的。用對策論的術語說,交易雙方自利的行為沒有直接的互動作用。這種描述是基於較完備的市場,與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交易行為尚有距離。而傳統個體經濟學中的核心概念是均衡,其實質是在利己的動機驅使下通過互動作用,使得達成交易雙方中任何一方都無法改變的競爭結果。這一概念的內涵不僅包含了以利己為目標的廠商或個人的決策,而且也包含了利己行為互動作用的後果,這種互動作用通常是通過價格間接進行。在此基礎上的一般均衡概念,就是包含各行各業交易競爭行為互動作用所產生的總後果。 

自從著名科學家馮·諾依曼於50年代提出對策論後,納什運用這一理論突破了傳統個體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他認為:在交易競爭中,每個參與者在做自己的決策時,都考慮對手將如何決策,並考慮對手對自己決策的反向影響。這一思想就像下棋一樣,一方落棋前,既要考慮對手下一步棋如何走,又要考慮我走了這一步棋後對手又如何應對。這樣,競爭雙方都會利用各自對策的直接互動作用使自己獲利。所謂納什均衡就是這種競爭和互動作用的後果。即通過競爭達到這種狀態:任何參與一方,儘管沒有達到自己的最優決策,但卻不可能單方面地改變已形成的結局使自己獲更大的利,這種狀態即稱為納什均衡。它有二層含義:一是任何一方都無力改變結局而使自己獲利,二是任何一方也不願意單方面改變已形成的結局,一旦改變就無利可圖。不難看出,這一概念更接近現實的競爭交易行為。這種分析方法適合於分析非市場競爭或不完全的市場競爭,因此,特別適用於我國現階段不完備的市場經濟。 
 從以上的分析已經可以看出,一旦引入時間概念,納什均衡就不可能產生確定的解。對此,塞爾頓把動態規劃引入納什均衡概念,形成了解動態對策的方法,稱為 “子對策完備均衡”。經典的例子是二人討價還價模型。如果雙方均採用納什對策,賣者會儘量要高價,若不然即以不交易相威脅,而買者則儘量壓低價,若不然也以不交易相威脅。按照納什均衡的概念,若交易對方有足夠的好處,則會有無窮多個可能的納什均衡點。因為在某價格水平,若買方堅持這一價格,並以不相交作威脅,賣方如不接受,則會失去交易帶來的好處,因此,賣方相對最優的的決策是接近這一要價,至此達到納什均衡。但按子對策完備均衡概念,在一輪子對策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這些威脅都不可信,因為一方拒絕對方的要價,對方並不會真的停止交易,一旦如此,他也就失去了從交易中獲利的機會。這樣,競爭就會繼續下去。一般而言,雙方會利用對方沒有耐性,儘量爭取好價格,但不失靈活性又以給對方適當好處從而使他接受某一輪競爭的結果,這樣,子對策完備均衡即可達到。不難看出,它是動態最優並有唯一解。 

然而,現代經濟生活的特徵一是信息,二是不確定性。克雷普斯將信息和不確定性引入動態對策問題中,導出帶有信息的動態對策均衡解,稱為序貫均衡,他由此而獲得1990年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序貫均衡實際上是子對策完備均衡與貝葉斯均衡(不確定性的對策結局稱為貝葉斯均衡)的結合,其特徵是信息和對策的動態互動作用。比如廣告,買者知道這是廠商有意影響他決策的信息,所以他不會輕信,而會從廣告中去猜測廠商的實力,以作出自己的決策,這樣,信息和對策的互動作用就發生了。更深層的互動作用還在於:從觀察對方的策略,我方可獲取信息,反過來,信息又影響我方對策,且雙方都知道自己的策略會影響對手的策略,雙方都會儘量操縱這種互動影響來獲利。序貫均衡就是這樣一種競爭的結果,其含義是各方考慮到信息和對策的互動作用而作出最優決策,以致都不願意單方面改變它。傳統個體經濟學中一般均衡的概念是價格和交易量互動作用的結果,而序貫均衡卻是信息和對策互動作用的結果。這正是二者的區別。顯然,後者更接近現代經濟生活,但解起來要複雜得多。目前,經濟學家們還只能解非常簡化的序貫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