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經濟師備考-經濟基礎統計筆記[1]

  第四部分 統計 
一、統計與統計數據 
(一) 統計的含義 
統計一詞包含三種含義:統計工作;統計數據;統計學 
(二) 統計數據的計量尺度 
定類尺度(最粗略、計量層次最低)、定序尺度(反映等級差、順序差)、定距尺度(確切的數據反映量的差異)、定比尺度(相對數或平均數)。 
(三) 類型 
1.統計數據的類型:分類數據;順序數據;數值型數據(通常我們處理的大多為數值型數據),其中分類數據和順序數據是定性數據或品質數據;數值型數據是定量數據或數量數據。 
對不同類型的數據應採用不同的統計方法來處理和分析。品質數據可計算各組的頻數或頻率,而數值型數據可以採取更多計算方法。 
2.變數及其類型:統計中把說明現象某種特徵的概念稱為變數,變數的具體表現為變數值,統計數據就是統計變數的具體表現。 
可分為:分類變數、順序變數、數值型變數。 
數值型變數又分為:離散變數和連續變數。 
(四) 統計副曇捌淅嘈?/strong> 
分類:總量指標(絕對數形式)、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 
總量指標按其所反映的時 間狀況不同可分為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 
相對數的形式有比例和比率兩種。 
(五) 統計數據的來源 
主要來源於兩種渠道:直接來源,稱第一手或直接的統計數據;間接來源,稱第二手或間接的統計數據。 
1.直接來源 
方式:普查、抽樣調查、統計報表 
(1)普查:為某一特定目的而專門組織的一次性全面調查。 
普查的特點: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一般需要規定統一的標準調查時 間;數據一般比較準確,規範化程度也較高;使用範圍比較狹窄。 
普查的適用範圍:它主要用於收集處於某一時點狀態上的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 
(2)抽樣調查(實際中套用最廣泛的一種調查方式和方法) 
特點:經濟性;實效性強;適應面廣;準確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