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奧地利學派:產業組織學的行為流派

【內容提要】新奧地利學派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英等國興起的產業經濟學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等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其核心思想在於注重市場競爭的行為性、過程性,這與哈佛學派的市場結構取向、芝加哥學派的市場績效取向截然不同,它事實上就是產業組織學中的行為學派。近20年來,這一流派在西方學術界、政治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許多產業政策和反壟斷法規都是依據新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制定的。

【摘 要 題】西方經濟學

【英文摘要】neo-austrian school, with liberal economists.lndwig von mises and friedrich a. hayek as its leading figures, is one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schools that emerged in usa and uk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core of this theory lies in its emphasis on the behavior and process of market competition,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harvard school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chicago school.the recent 20 years saw its gaining influence in both the academia and political circle of the west with many of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antitrust laws being set under its guidance.

【關 鍵 詞】產業組織學/新奧地利學派/行為學派

一、新奧地利學派的來源與方法論

奧地利學派,即維也納學派,是從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興起到20世紀30年代頗有影響的西方經濟學大流派,奠基人是門格爾(carl menger)。1871年,門格爾出版了《經濟學原理》,1883年他發表《經濟學和社會學方法論研究》,力主抽象演繹法,其理論核心是邊際效用價值論。奧地利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龐巴維克(eugen von bohn-bawark),他著有《資本實證論》等名著。20世紀20年代,米塞斯(l.mises)在維也納舉辦“私人研討班”,吸引了一批才華橫溢、出類拔萃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學家探討社會問題,培養造就了一批青年專家,這是奧地利學派的輝煌時期。30年代,由於政治等原因,奧地利學派因中堅分子紛紛移居國外而漸漸消失。

新奧地利學派特指20世紀70年代經由米塞斯和哈耶克(f.a.hayek)等人提出的經濟思想,在美國和英國發展而來的一個產業經濟學流派。《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1卷)提出:“這一派的目標是突出奧地利學派關於市場是一種過程的解釋與主流現代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的不同之處。其結果常常被理解為只有部分是準確的,拒不採用現代數學和經濟計量技術。”從這一意義上講,新奧地利學派是產業經濟學中的行為學派或過程學派。

新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米塞斯、哈耶克及其在英國和美國曾受教於他們的柯茲納(i.m.kirzner)、羅斯巴德(m.n.rothbard)、阿門塔諾(d.t.armentano)、斯巴達羅(l.m.spadaro)、李特勒其德(s.c.litttlechild)、里奇(w.d.reekie)等。另外有些人的觀點與他們接近,發展了新奧地利學派,如熊彼特、勃克、德姆塞茨和布羅曾等。新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和觀點在西方政治界、經濟實業界和學術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力,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英國“鐵娘子”撤切爾夫人曾用之“經世濟民”;從當前美國的某些經濟政策來看,小布希政府也用之於經濟決策。

新奧地利學派有其獨樹一幟的方法論,可歸納為八個方面。(1)經濟學屬於社會科學,對經濟問題必須與道德倫理、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聯繫起來研究。哈耶克認為,“社會科學涉及到生活、精神和社會的更為複雜的現象”,而“自然科學相對簡單”。(2)經濟學是不同於自然科學的所謂“人類行為科學”的領域。米塞斯在《人類行為》中主張任何經濟現象都應按“人類行為是實現其目的合理行動”這一公理來演繹和解釋。不同於新古典價格理論,後者用均衡來分析市場,把經濟學等同於自然科學。(3)主觀主義。在新奧地利學派的著作中,主觀主義比比皆是。如哈耶克認為,“沒有理由相信,展現在個人面前的世界狀況會變成整個世界自身狀況的代表”,“人類的行為決不會集中在客觀的事實上”。“沒有反思,理解人類的行動是不可能的”。(4)個人主義。新奧地利學派強調從個人的主觀體驗出發來理解社會和思考問題。哈耶克認為,“知識體現在眾多個人的頭腦中,所有知識的分散性和不完善性,是社會科學進步的兩個基本事實”。“由於感覺的秩序完全存在於個人的思維中,因此,研究單個個體的體驗是否與其他全體相一致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私人企業制度和自由市場制度是人類的最好制度”。(5)反對唯科學主義。哈耶克認為,“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用在社會秩序的調查中是錯誤的。”他認為,凱恩斯犯了唯科學主義的錯誤,“(凱恩斯)為了解釋失業是由總需求不足引起的,為了支持這種分析,確立了投資總量、總收入和儲蓄水平間的重要關係,凱恩斯經濟學以及稱為總量經濟學的統計預測的這一經濟學遺產是唯科學主義的典型實例”。(6)反對歷史主義。哈耶克提出,“歷史主義是唯科學主義的套用,是教條,因為歷史主義相信社會經驗,相信從歷史中可推出一般化的理論,這是荒謬的。”(7)主張演繹,反對歸納。哈耶克認為,不能從社會經濟現象中歸納出公理性規律,只能對個別現象、個體行為和個人性質做出假設和概括,從這一假設出發才有可能推導出市場經濟和法律秩序的性質。(8)重視因果聯繫,反對實證主義,堅決反對統計法等數量經濟學方法。新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分析法是:如果我們發現如此的條件,那么這樣的推論可以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