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前後話'減壓'透視聯考焦慮產生原因

  聯考剛剛考完,重新回過頭來審視,不少考生、家長發現:沒有休息,沒有娛樂,沒有自我,考前那種全力以赴的狀態,幾乎不可思議。因聯考而生的焦慮,也深深地留在心底,不知何時才能驅散。

早在5年前,高校已擴招。近年來各地的聯考錄取率一年比一年高,去年柳州等地區都已超過70%,讀大學不再是件難事,聯考焦慮何以難減?連日來,記者採訪了大量家長、考生、教師,他們認為:家長對子女寄予的過高期望、教育投資劇增、就業壓力加大,以及社會對中學的評價標準,成為聯考焦慮的“助燃器”。

“還債式”考生苦水最多

昨日上午9時,一名姓梁的考生打進今報“輕鬆聯考熱線”,傾訴自己半年多來一直積聚內心的焦慮:“現在可以說了,不管能不能上大學,我都不會再考第二次了。”梁生告訴記者,他是融水苗族自治縣一位貧困生。

3年前,憑優秀的中考成績,被柳州市一所中學重點班錄取,並且享受學校的優待補助。他原本準備輟學打工,讓兩個弟妹讀書。父母得知他考上柳州市的高中之後,反而讓他妹妹休學打工,供他讀書,希望家裡能出一個大學生。

從貧困山區來到城市讀書,雖然得到學校減免學雜費及補助生活費,但與在原來的鄉村學校比,開支成倍增長了。父母和妹妹都外出打工,幾乎所有收入的都用於供他讀書。

他上高二時,父親胃病發作,由於捨不得花錢醫治,越來越嚴重,最後大出血,送進醫院時,發現已是胃癌晚期。醫生建議他做手術,他堅持不肯做:“癌症不好治,留著錢給阿亮讀書吧!”梁生說到這裡,聲音哽咽,他說父親最後被抬回家裡,衰竭而死。

梁生說,他經歷這兩件事之後,性格變得更內向,最大的希望就是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學,了卻父親的心愿。他的親戚和老師也都希望他能以最大的努力考上大學,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不知為什麼,今年春節之後,他明顯地感到學習效率在下降。“很多時候,一捧起書,眼前就會浮現出父親那蒼白灰黑的臉,以及母親那無神的雙眼。我不是想看書,而是想哭。”梁生說,他的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聯考。考數學時,由於感覺較難,做題的速度慢了下來,腦海里頓時又出現父親的形象,極擔心考砸了,對不起父母。

昨日上午,他草草估算了一下聯考分數,認為並不理想,心中的焦慮又多了幾分:“我不知道該怎么回去向媽媽交差。”他說,他的聯考不是為自己考的,而完全是為父母、為家庭考的。考上了,母親臉上會有光;如果考不上,他連家都不願回了,直接出去打工——他覺得無臉見人,“無臉見學校”。

“還債”式的考生,不僅來自農村貧困地區,城市特困家庭同樣存在。近10年來,各種捐資助學工程的起動,讓很多特困孩子讀上了書,但他們每接收到一筆捐贈,都常會被媒體報導,被捐助個人單位視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從而在他們內心留下過多的“負債感”及自卑的陰影。

廣西龍泉山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的潘潤德主任認為:這種“欠債”心理,被大多數人曲解為一種激勵,讓孩子從小就表態:“用優異的成績報答。”但評價“優異”二字的,總是以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這樣難以達到的標準去衡量,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無形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