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陪您度大考:聯考失利了 結果怎樣接受

  從6月25日凌晨開始,遼寧的聯考學生就可以獲知成績了。據中國醫科大學心理學專家秦曉霞介紹,從聯考估分開始,就有很多考生及其家長出現了心理問題。受本報特別邀請,秦醫生就其中幾種典型事例加以剖析診治,希望能為那些陷入心理誤區的考生和家長打開“心結”。

“非某大學不上”是目標過於單一的錯誤思維

有的考生成績不如預想的好,與“既定目標”有一定差距,這時,他們往往放棄“第二目標”的選擇,產生了“非某某學校不去”的心理。有的接到別的大學通知書,也選擇復讀。

秦醫生分析:誰不想爭取接受更好的教育機會?想上好學校的想法本沒錯,但在這個計畫預案里要加上一旦考不好的心理準備,這樣當挫折來臨時,才不至於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秦醫生接待過這樣一位同學,他一心要考哈爾濱工業大學,他說:“如果我考不上哈工大,將來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不會有好的收入,沒有好的收入,就不會有好的生活……”當他沒有被哈工大錄取,他便放棄了上其它大學的機會,選擇了復讀。按說,選擇復讀也沒什麼不好,但這位同學的問題在於只認定了一個目標,繼而產生一連串的消極推理,並且這種錯誤邏輯一直影響著他,使他的學習動機過強,心理壓力過重,加上第二年聯考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結果能不能比第一年好,還都很難預測。

其實反過來想想:考上哈工大,就一定會有好工作嗎?就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嗎?答案是不確定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推理,而是一個複雜的多元變數。將來的生活、將來的成就,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而不是完全由上哪所大學這個單一因素確定的。

建議考試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理想的考生,要正確看待暫時的挫折,多元化地看待問題。其實,“退而求其次”不是在降低標準,而是選擇另一種途徑來實現夢想;如果你想爭取好成績,考上名牌學校就應該抱著“我只是給自己一次機會,無論結果怎樣我都接受”的心理。

“努力了就會有回報”不是絕對的

有一些考生覺得自己已經百分百努力了,就應該達到既定目標。一旦未得到預想的回報效果,沒考上理想大學,就無法接受事實,表現出一種完全挫敗的情緒,徹底喪失了信心。他們常常自暴自棄:“我不行了,考不上好大學,我什麼都沒有了。”產生焦慮抑鬱情緒。

秦醫生分析:這類考生把考試成績不理想認定為一種失敗。其實,準確地講,這是一種挫折,失敗的結果是極度消極,而挫折的結果只是沒有預想的好,並不等於完全失敗。

考得不好就認為“失敗”的考生,耐挫能力差,陷入“惟一性”的線性思維。他們覺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準備得那么充分,就理所當然地會有“成功”的結果,當實際結果與自己的想法有一定距離時,他們的信心便大大受挫,無法面對失敗,從而產生焦慮、煩躁、失眠、視力下降等心理和生理症狀。

這時,考生要調整負面情緒,變線性思維為多元邏輯思維,給自己備下“預案”,做好面對各種結果的心理準備,這樣當挫敗來臨時,就不會不知所措。相反,保留自己的信心,允許自己暫時的倒退,要懂得,有很多因素會使既定目標不能及時實現,但可以“延遲”來滿足,甚至做好延續到明年還不能實現的心理準備,這決不是消極的態度,這是一種多元化看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在“延遲”的過程中,你要充分保留自己的信心,不斷地豐富自己,加快實現目標的步伐。如果目標遲遲未能滿足,那也不要抱怨、懊惱,因為個人可控制的因素已經完成,事實上,你已經成功了。

聯考如願提防大學出現心理問題

聯考如願以償,順利升入大學,但往往有一些考生在升入大學後出現了心理問題,無法適應那個全新的環境。

秦醫生分析:在高中以前,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學習成績為主,在學習中,學生通過學習例題,進而學會去解決其它問題,而這些題目都是有解題步驟和標準答案的。

進入大學,對學生的評價更加多元化,要求學生有更加全面的綜合素質,比如處理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可不像數理化那么簡單,好多都是你從來沒經歷過的,你根本不知道答案,也沒有惟一的答案。綜合能力薄弱的學生,一旦面對這些從未經歷過的問題,就會感到恐懼和無助。

有這樣一位女生,去年她考上了一所國內知名大學。上課時,老師一節課講20多頁書,她說:“老師講那么快,我什麼都沒學會,高中老師都是一道題一道題地‘摳’,考試可怎么辦啊。”

這位同學就是沒有從慣有模式中走出來,不適應探索式學習,這讓她沒有了以往考試前胸有成竹的感覺,結果,在考試前,她從學校“逃”了回來。

那些平時只注重學習成績的同學,其它方面的弱點都被優異的學習成績掩蓋了。因此,在進入大學前的這段時間,父母要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與朋友交往的機會,多讓孩子獨立面對和解決一些問題。學生自己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當發現自己有哪方面的不足時,要勇於正視和迎接挑戰,不要試圖用學習等其它方式“代償”某方面的不足,要注重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正確認識自己後,不要急於求成,要給自己充足的時間來慢慢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