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剩餘法的具體運用

2001年11月12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城鎮土地估價規程》(gb/t 18508-2001)(以下簡稱《規程》),對剩餘法的定義為:又稱假設開發法,是在預計開發完成後不動產正常交易價格的基礎上,扣除預計的正常開發成本及有關專業費用、利息、利潤和稅收等,以價格餘額來估算待估土地價格的方法。適用於具有投資開發或在開發潛力的土地估價。允許運用於以下情形:(1)待開發房地產或待拆遷改造後再開發房地產的土地估價;(2)僅將土地開發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估價;(3)現有房地產中地價的單獨評估。為了方便實際工作者採用剩餘法評估,現嚴格結合《規程》的規定對剩餘法的具體運用及有關參數的選取做出分析。
一、待開發房地產、待拆遷改造後再開發房地產剩餘法估價的運用
因為將土地開發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剩餘法估價的過程,僅為待開發房地產、待拆遷改造後再開發房地產的土地剩餘法估價的一部分,所以以下僅分析說明待開發房地產、待拆遷改造後再開發房地產土地的剩餘法具體運用。
一、待開發房地產、待拆遷改造後再開發房地產剩餘法估價的運用
因為將土地開發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剩餘法估價的過程,僅為待開發房地產、待拆遷改造後再開發房地產的土地剩餘法估價的一部分,所以以下僅分析說明待開發房地產、待拆遷改造後再開發房地產土地的剩餘法具體運用。
(一)基本公式
v=a-b-c
v—待估土地價格
a—開發完成後房地產總價值
b—整個開發項目的開發成本
c—開發商合理利潤
(二)估算開發完成後房地產價值
估算開發完成後房地產總價值要通過預測確定。預測結果的準確與否取決於待估宗地基本情況調查是否全面,最佳開發利用方式是否判斷正確,房地產市場行情變化規律是否準確把握。
1、調查待估宗地的基本情況
對待估宗地的基本情況調查,主要要調查待估宗地的位置、現狀和規劃限制。位置包括土地所在城市的性質、土地所在區域的性質、具體坐落位置、地號、圖號、周圍環境、交通便利狀況等。現狀包括土地使用者、用途、使用權性質、面積、他項權利、尚可使用年限、地形、地質、地上附著物狀況、基礎設施條件等。規劃限制包括區域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規劃用途、建築性質、建築容積率、建築覆蓋率、綠化比率、建築高度等。
2、估價對象的最佳利用方式
估價對象最佳利用方式確定包括其用途、規模、檔次等的確定。其中最主要的是用途的選擇,對此要考慮當地房地產市場在項目建成後最需要的是什麼類型的房地產。
對已經由相關規劃部門確定了規劃限制條件的土地,應嚴格按照該規劃利用條件進行評估。
土地利用條件主要包括:建築性質、建築容積率、建築覆蓋率、綠化比率、層數、建築結構、建築高度等。
土地利用條件的依據主要包括:出讓契約、土地利用條件(規劃部門的文書)、土地招標文書、掛牌交易文書、拍賣文書、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總體規劃方案(經審批)、設計方案(經審批)、可行性報告(經審批)等。以上各類文書依據實際情況時有一種或多種,最終選擇參數依據,以最終批准的文書為依據。
3、估算估價對象開發完成後房地產價格
根據待估宗地的最有效利用方式(出租、出售等)和當地房地產市場現狀及未來變化趨勢,採用市場比較法和長期趨勢法綜合確定。對開發完成後擬採用出租或自營方式經營的土地或房地產價值,也可以根據同一市場狀況採用收益還原法與長期趨勢法綜合確定。
(1)採用市場比較法時,一般根據交易案例的價格評估出估價對象開發完成後於估價基準日的現房價格,即比準價格,再結合近幾年同類房地產價格變動趨勢(即採用長期趨勢法)分析開發完成後的房地產現房價格。
市場比較法的修正因素為交易情況、交易期日、區域因素和個別因素。不同類型的房地產選擇的區域因素和個別因素應不同,因其對價格的影響程度不同。採用市場比較法的相關過程和參數選取應參照《房地產估價規範》的規定進行。
長期趨勢分析可以根據有關部門公布的各類房地產的價格指數及未來可能的變化趨勢分析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