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經濟法基礎》講義(2)

二、法的形式
重點是掌握具體的法的形式的制定機關,以及各種形式的地位和效力的高低順序。

▲總結:按照地位由高到低可以排序如下
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同級(下級)政府規章
例: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級。下列各項中,效力低於地方性法規的是( )。
a、憲法 b、同級政府規章 c、法律 d、行政法規
答案:b
▲特別關註:教材例1-2指出我國不實行判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判決書只是一種非規範性法律檔案,不能作為法的形式,應該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 區分開來。
三、法律規範、法律部門和法律體系
▲重點在於法律規範
1、法律規範:
(1)法律規範的結構——假定、處理、制裁
可以理解為——如果處於“假定”設定的條件下,則應當按照“處理”中規定的處理方式去做,否則就要受到“制裁”中規定的制裁方式的處罰。
▲題目的考察方式——給出具體的法律條文,然後要求指出哪一部分屬於假定,哪一部分屬於處理,哪一部分屬於制裁。
例:會計法第38條第1款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顯然:“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屬於假定,“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屬於處理。
(2)法律規範的分類

例:我國《會計法》第三條規定:“各單位必須依法設定會計賬簿,並保證其真實、完整”。該法律規範屬於( )。(2003年考題)
a、授權性規範
b、禁止性規範
c、義務性規範
d、任意性規範
答案:c
例:國家公務員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
既屬於禁止性規範,也屬於強制性規範。
2、法律部門、法律體系